江涌:定价权与标价权是国际资源争夺的焦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 10:13 中国经营报 |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 当前,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资源决战”已经接近白热化。 这场争夺战的历史轨迹与内在逻辑清晰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一国金融实
传统上,国际资源争夺主要集中在开采权与实际控制权,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及相应的资源类期货市场建立以来,国际资源的争夺越来越集中于资源的定价权与标价权。在现代市场体系中,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转移风险和提高市场流动性三大功能。自期货市场诞生后,相应的商品市场便成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期货石油、铜等矿产资源也就有了金融产品的属性。 但是,发达的资源消费国,通过国际卡特尔尤其是金融寡头的操纵,使之成为买方市场,尤其是在建立国际期货市场后,资源定价权由资源生产国转移到资源消费国。正因如此,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都由发达国家主导甚至直接决定,国际石油价格也主要由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主导。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双方在签订供货合同时,通常只是确定某种计价公式,计价公式中的基准价格一般与石油期货市场上的石油价格直接相连,即国际油价的定价方式是间接的,期货价格通过计价公式直接影响现货价格。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这两大市场属于美英两国的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控制的金融资本在石油市场翻云覆雨,获取巨额投机利润,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越来越大,往往超过OPEC。然而,随着欧盟的壮大、新兴市场的崛起以及资源生产国自主意识的增强,国际资源定价权的争夺正日益激烈。 对资源定价权的争夺 从石油生产国部长到期货市场的投机商。当西方主要石油消费国建立起石油期货市场后,油价形成的特殊机制决定了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的关键因素来自于期货投机的影响。因此,世界油价从OPEC石油部长的会议桌上逐渐转移到纽约和伦敦交易所石油炒家的“沙盘”中。目前,世界石油日供应量约8400万桶,日消费量约8300万桶。当油价在35美元/桶时,纽约商品交易所每天的原油交易约为7000万桶左右。随着投机资本的涌入,油价迅速攀升。当油价为50美元/桶时,纽约商品交易所日交易量达2亿桶,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日交易量更接近4亿桶,两大交易所石油日交易金额则高达300亿美元,但是世界石油实际日消费金额也只约40亿美元。据估计,石油期货市场在比较正常情况下,真实需求只占交易总量的30%,而投机兴盛时,真实需求不到交易总量的10%。国际油价的非理性飙升绝非偶然,而是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兴风作浪使然。也正因如此,就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而言,皮肯斯等石油炒家超过了海湾国家的石油部长。 对资源标价权的争夺 “美元石油”与“欧元石油”之争。美元自充当石油贸易的“一般等价物”之后,随着两次石油危机的出现,生成了对国际金融产生巨大影响的“石油美元”,并形成了所谓“石油美元环流”。这给美国金融寡头带来持续的丰厚收益,甚至直接支撑着美国经济的繁荣。但是,石油以美元计价以来,石油价格波动日益加剧,其原因不仅在于石油市场的供求,更主要的是石油计价货币——美元币值的起伏以及美国对外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在每次油价大幅波动当中,西方石油类金融寡头总是赚个盆满钵溢。而作为国际主要石油输出者,OPEC不仅难以获得“石油溢价”的更多好处,而且还在油价波动中不断降低国际市场份额,并遭受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一些非OPEC产油国(如俄罗斯)由于生产能力已逼近极限,同样难以持久获利。 有鉴于此,早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夕,包括美国亲密盟友沙特在内的一些中东石油生产国就曾表示要增加石油出口的欧元结算部分,或将“美元石油”转换为“欧元石油”。2003年10月,俄罗斯能源部门曾暗示可转用欧元来计算油价,此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俄罗斯应考虑用欧元作为出口石油标价。从2003年底到2004年初,OPEC多个政要纷纷表示:从长远看,必须将欧元代替美元作为原油的结算工具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另一产油大国印度尼西亚也有类似表态。如果众多石油输出国都用欧元来计价与结算石油交易,就会动摇美元在全球石油等大宗商品贸易领域的统治地位,进而会动摇美元的金融主导和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如若方案得以实施,那无疑将是一场革命。因此,可以想见美国拼死命也要维持美元的标价地位。有研究显示,2000年11月,伊拉克前政府决定将石油交易从美元转换成欧元,后来又将100亿美元储备改为欧元。美国经济学家随后预言:“当伊拉克在2000年底转向欧元时,萨达姆的命运就已注定”。如今,伊朗建立起以欧元为定价和结算的石油交易所,美国正借核问题而磨刀霍霍,伊朗的命运又会怎样,人们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