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广告费刷牙 13亿人被谁忽悠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 13:24 正义网-检察日报 | |||||||||
作者: 张海飞 因涉嫌不具有认证资格却频频在某些品牌的牙膏、口香糖广告中露脸,“全国牙防组”日前在京沪两地同时遭遇诉讼,此案被网络媒体称为“13亿人被忽悠案”(3月25日《经济参考报》)。
有关数据显示,一支120克装牙膏的成本大概在0.48元左右,而售价却达到几元甚至十几元。业内人士开玩笑说,“口香糖的生产成本也并不高,成本大部分在和广告有关的企业活动上,这意味着我们每天都在嚼电视、报纸广告和认证标志,或者在用它们刷牙。”很显然,我们这些消费者天天在用广告费刷牙。我们不免要问:到底是谁在忽悠我们用广告费刷牙呢? 笔者认为,首先是那些所谓的“专家”和“权威认证机构”。“专家”毕竟是专业人士,他们所说的每句话都是很有分量和权威的,对消费者的消费起着引导作用。然而,现实是有些“专家”并非利用专业知识为消费者服务,而是利用自己的“专家”身份在为商家服务,从而误导消费者。在金钱的诱惑下,有些“专家”和“权威认证机构”已经完完全全站在了商家的立场上,甚至有些认证人员和机构根本就不具备认证资格,却还给一些商家认证产品,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欺诈行为。 其次,是那些为商家做虚假广告的明星们。一些人一旦成名,就会被众多商家拉去做代言人、做广告。商家利用“名人效应”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本无可非议,然而现实是,一些明星为了金钱,不论其广告信息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也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都为其宣传代言,这对消费者起到了误导作用。 专家、权威机构及名人们在商家的包装和导演下,共同上演了一场广告大戏。在这出戏中,“演员”和“导演”都各取所需。但我们这些消费者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我们在被他们忽悠的同时,难免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今天,我们的消费者该相信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