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国企赢亏是笔糊涂账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 14:02 燕赵都市报

  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显示,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亏损额达到1026亿元,同比增长56.7%,增幅同比上升49.1个百分点。亏损额接近1998年巨亏时的水平,是历史上第二个亏损高峰,亏损额增幅则创下了近16年来新高。(3月26日《新京报》)

  国企赢亏是笔糊涂账?

  看到国企亏损第二高峰的新闻,我不由想起国企利润创新高的喜讯。财政部公布,2005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万亿元,实现利润9047亿元,再创国有企业效益新高———2月24日,国内很多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赢利9000多亿元,亏损1000多亿元,

财政部门与统计部门的两个数据,让不少人纳闷:国企究竟是赢是亏?我想,大多数百姓肯定搞不清这笔糊涂账。学了二十年经济学的笔者认为,对这个悖论应这样理解:国企赢利是真的,亏损也是真的,赢利算的是赢利企业的账,亏损算的是那些亏损企业的账。如中石油、中石化、电力、煤炭等“大富大贵”者,他们赚的钱的总和,构成了9000多亿的国企利润,而一般竞争领域的生产、商贸等国企,以及铁路、
邮政
等承担社会职能的国企,他们亏的钱的总和,构成了1000多亿元的亏损。

  赢利的为什么赢?亏损的为什么亏?谈国企赢亏,绕不开这些问题。不少官员与经济学家,常用“市场意识差、经营机制死、治理结构乱、内部腐败”等,来分析其原因,笔者对此不以为然。竞争力是企业赢与亏的关键元素。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在研究了十个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竞争力后,提出了著名的“钻石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与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等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了企业竞争力的“钻石体系”。波特还认为,政府是决定这个“钻石体系”的变数,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

  “钻石理论”有利于我们分析国企赢与亏的深层次原因。以生产要素条件为例,受国家价格拉动的影响,煤炭、石油、有色、化工等

能源及原材料行业,对国企利润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4%。与此相关,能源、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部分国企成本大幅增长而亏损。难道后者的管理水平比前者差?难道前者的腐败程度比后者轻?不见得。国家要想让石油石化企业赢利,提价是最管用的办法,而下游企业却因此亏损。再对照一下赢利的煤炭与亏损的铁路,对照一下赢利的电信与亏损的邮政,结论惊人一致:国企在内部管理与市场营销上下的功夫再多,也不如政府一句话、一个政策、一次调价来得实惠和直接。换言之,中国国企的赢亏,很大程度与自身的“钻石体系”无关,而是由政府这个“变数”决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或赢或亏,都属正常。但由政府这个“变数”决定国企赢利与否,一切就都不那么正常了,甚至很危险。想想看,当大多国企发现,赢亏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也不是竞争出来的,而是“计划”出来的,谁还会把力气用在提高自身竞争力上?当大量企业不是集中精力提升自身“钻石体系”,而是挖空心思向上送“钻石”、要政策时,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市场竞争力必然因此消弭,下一轮的国企亏损高峰期也就不远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