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袁晓明:中国改革成败不在于经济学理论本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 02:42 第一财经日报

  袁晓明

  论到英美自由派与保守派,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20岁时不是自由派,你没有心;40岁还不是保守派,你没有脑。”

  以我对丘吉尔这段名言的理解,“心”所表达的更多的是情绪,而“脑”更多的是在
用理性进行思考。具体地讲,英美自由派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而保守派比较注重用脑来思考,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演艺界自由派思想占垄断地位,而保守派则多在工商界和华尔街。因为前者生活在一个比较虚幻的环境,可以只用心去感受,而后者却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需要用脑去思考。

  有意思的是,目前正在中国媒体上讨论得热闹的中国改革,也有理性VS情绪的论争。近日,经济学家张维迎发表了对中国改革反思的长文《理性思考中国改革》,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群起攻之,而攻击张维迎之“理性”的正是来自于“情绪”或“直觉”,其代表作应该是时评作家鄢烈山的《专家的理性岂能排斥大众的直觉》一文。鄢烈山的“直觉”其实主要包括的是“情绪”,也就是张维迎所不看好的“情绪发泄多于理性思考,直觉判断压过逻辑分析”,而鄢烈山在其评论中也提到:“‘理性’并不是至上的,并不是压倒一切的。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昨天读到一篇题为《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文章,实在忍不住了。”鄢烈山的一句“实在忍不住了”,恰恰是中了张维迎提到的“情绪发泄”的“圈套”,因为“忍得住”还是“忍不住”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文化就是博大精深,一个“忍”字就说清楚了,“心”字头上一把“刀”。

  那么,是不是可以按照丘吉尔的逻辑,认为理性的张维迎更接近英美保守派的“真实世界”,而鄢烈山更有英美自由派人士的“虚幻环境”?正好相反,张维迎自己强调他是在搞理性的学术研究,而鄢烈山则讲他的直觉来自民间大众的实际生活。公平地讲,我同意张维迎和鄢烈山对自身出发点的定位,即张维迎以理性出发,鄢烈山则基于直觉和情绪。

  张维迎提供的就是在一个虚幻环境中的学术观点,张维迎倡导的经济学理论是有假设和前提条件的,如果这些前提条件满足的话,经济学理论才可以用来制订经济政策。比如,从经济学来讲,最低工资对工人不利,但需要说清楚的是,人是在有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前提下,才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收入,而户口制度无疑是对许多人自由选择工作地点的限制。

  鄢烈山却表达了真实世界中的一些情绪,即对过去20多年的市场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公表示不满,比如通过企业MBO,一些管理层占了大便宜,致使职工受损;而张维迎等经济学家却是支持MBO的,虽然张维迎等在经济学上提倡MBO是没错的,但那是在理论环境之下的正确,而实际执行当中却出了偏差。

  在我看来,近年来,经济学家(比如张维迎)对阵时评作家(比如鄢烈山)的论战中,双方都有一个错位,鄢烈山们要求张维迎们不要谈理论、做学问,张维迎们却期望鄢烈山们与经济学家一样理性地去理解经济学理论,在这样的论战中,双方无论进退都难以取得一致。这其实并非是坏事,中国的改革其实是需要这样的论争,因为改革政策的制订既需要理性的经济学理论,又需要从真实世界得到的直觉,两者虽然难以融合,但改革政策的制订者能将这二者统一起来。

  中国改革成败不在于经济学理论本身,而取决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对于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前景,更需要询问的是政策的制订者,民众更需要听到的是高层决策的声音。除了张维迎之理性对鄢烈山之直觉的论战外,民众应该更需要“网民热问总理”那样的民情上传,各级政府是不是可以学习总理的开放情怀,也定期与民众进行改革政策的直接交流,而媒体和民众自然也可以对政府提出询问、建议和批评。(作者为高级信息管理咨询顾问,现居美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