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艳:藏汇于民拓宽海外投资渠道已箭在弦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12:56 解放日报 | |||||||||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藏汇于民”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思维转变。笔者认为,如若外币投资渠道不相应放宽,要真正实现“藏汇于民”并不容易。 即使国家“强制结汇”的政策出现松动,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企业和居民持有外汇的热情并不高。除出国旅游、教育等消费层面的因素外,人们选择持有外汇的目的是为了追
“藏汇于民”,就必须增加外币资产的吸引力。对于中国民众来说,人民币资产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是不争的事实。居高不下的居民储蓄存款,低利率国债屡屡遭遇抢购,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财富“投资无门”的苦恼。居民手中的外币,尽管投资渠道比人民币略宽,但也局限于外汇理财、外汇宝等少数品种。设想一下,如果允许机构投资者,甚至个人投资海外市场,那么外币投资渠道将被大幅放宽。只有这一渠道被打通,“藏汇于民”才可能从政策层面的信号,变成实际的市场需求。 因此,“藏汇于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信号。笔者注意到,在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已经被列入今年四大经济目标之一。怎么保持平衡?基于“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即使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国际贸易顺差局面也不可能短时间逆转。在这种背景下,实现收支平衡的另一个办法,就是促进海外投资,打开资金外流的通道。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官员就在多个场合,提出外汇管理要改变“宽进严出”;最近还传出了可能允许个人通过银行投资海外市场的消息;再加上“藏汇于民”的观点,越来越密集的信号显示,放宽海外投资渠道已经箭在弦上。 陈春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