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 理性才有出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 13:56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近期发表了一系列认为应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文章,引起了一些反响和争议。有评论者认为,我们强调“实证数据”和“逻辑推理”,意在坚持知识精英垄断话语权,而普通人的直觉判断有可能比学者的实证数据和逻辑推理更接近于真相。 我们认为,这种“直觉”和“理性”的简单对立不仅机械,也不利于改革进程。毫无疑问,改革进行到今天这个阶段,我们确实看到了劳工艰辛、国资盗失以及求医困难、学
事实上,如果只是依靠直觉办事,往往会谬以千里。比如张维迎教授发表在本报的文章中批评了最低工资标准这一制度,许多批评者从劳工福利水平不容乐观的“直觉”出发,对此大加挞伐。但是,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把工资增加到均衡水平之上就会导致低就业。近年来许多统计研究表明,最低工资对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即使是积极的,也必然是微乎其微的。同时,没有充分的理论和事实依据表明最低工资制已经有效地改善了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水准。因此,最低工资制是一种事与愿违的相当迟钝的“扶贫”工具,这一结论并非是饱受批评的中国经济学家得出的,而是早已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所证实,也为各国的实践结果所证明。 又比如,在医改、教改等等领域中,人们凭“直觉”认为是市场的“无形之手”降低了他们的福祉,但是建立在大量事实基础上的理性分析告诉我们,是权力入市、与民争利的“掠夺之手”,管办不分、政企不分的“有形之手”捆住了“无形之手”。凭“直觉”归咎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以此作出决策,最终结果将是进一步降低人们的福利水平。 目前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将要面对各种深层次问题。对在改革的过程中将会继续出现的各类现象,将“直觉”通过理性和建设性的“提纯”,从而变为科学的公共决策,才是我们这个需要继续推进改革的转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艰难迈进的过程中,必须随时警醒的是,为改革计,每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绝不能以关注民生的名义,用意识形态的大棒打击他人,以自我加冕的“民意”代表的面目压人,以看似“政治正确”的口号蛊惑他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