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大国策略:外需内需平衡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9日 17:08 21世纪经济报道

  报告方:对外经济研究所

  执笔: 张燕生 陈长缨

   2005年底,我国的贸易顺差达1018.8亿美元,其中对美贸易顺差高达1141.7亿美元(按美国统计为2016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818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89亿美元,我
国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外贸、引资、外汇储备以及GDP大国。

  在取得显赫增长业绩的同时,我国也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国过度依赖出口和FDI增长,会带来贸易利益冲突和经济产业安全问题。二是长期普遍使用鼓励出口和优惠外资的措施也存在资源错配、价格扭曲和福利输出问题。三是外贸、外资、外储的过快增长会加剧内外经济失衡以及资源环境失衡的问题。四是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会导致实际资源净输出和受制与人的困境。五是缺少对内开放的配合使开放实绩没有带来预期的技术外溢、结构升级和主体成长。

  上述新情况和新问题都说明,应在保证出口和FDI增长势头不下降,对外经济保障能力不下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和就业不下降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有全球视野、大国责任和公平、非歧视性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构建一个内需为本、外需为辅、以我为主、差异竞争的内外需互动型的经济增长机制,构建一个以市场经济和法治为基础的比较完善和规范的经济体制已迫在眉睫。

  过度依赖外需风险重重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FDI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缓解外汇短缺缺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进和扩大技术及管理窍门的扩散、加快改革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进出口增速已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但是,目前的增长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较高,国际市场受我国经济和进出口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贸易摩擦和涉外经济冲突与日俱增等。

  因此,需要根据当前面对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制订新对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统筹协调好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进出口、资本流动和就业持续稳定增长的条件下,通过外经贸政策转型,不断深化城乡消费、民间投资以及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形成内外需互动,依靠市场竞争机制、内生性增长因素和自主创新机制推动,由低成本制造中心向低成本创新中心转变的经济增长新机制。

  我国现阶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不符合大国以内需为主的一般规律。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经济曾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通过发展“一切为了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取得显赫的经济增长实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这些经济体规模小、人口少以及当时国际市场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而我国作为一个具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目前人均收入仅为1700美元左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培育国内消费和民间投资,也就是促进内需结构的不断深化将提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此外,通过改革和结构深化来扩大内需,还将带动进口,从而增大各国经济对我国的相互依赖,进而改变我国的出口结构和增长方式。对此,就要求我国在涉外战略上加快由外向型经济向对国内外企业都公平对待和非歧视性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国际市场容量有限,我国不可能长期维持较高的出口增长。

  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体,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我国出口产品在全球占有较高的份额,既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形成竞争,也和发达国家中低端产品形成竞争,并导致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当今世界,世界多数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都高于从前,我国过度依赖外需将对其它国家出口和就业产生实质性冲击,无疑将导致更多的经济贸易摩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不但将不利于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外部环境的稳定,也不利于把握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

  3.我国资源、能源状况不具备长期支撑高耗能、资源消费型出口大规模增长的条件。

  在鼓励出口和外资政策的引导下,国外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企业向我国转移,由于资源价值和环保成本没有完全得到补偿,加剧了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压力。目前我国进出口扩大不仅对国际市场的供给端造成冲击,而且对国际市场的需求端造成冲击,如我国对国际市场的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已经成为影响国际价格的重要因素。

  4.过度依赖外需使我国增加了对外开放的风险,同时也加剧宏观经济不稳定波动,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一方面,从总量看,如果世界市场需求出现下降,出口或外需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必然降低,而外部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外生变量,国内政策对其影响有限。此时如果没有建立起内需的增长机制,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出现下降。这种情况在1999年就出现过,但当时我国外贸依存度和外需的作用还相对较低,而在目前外贸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其影响将更大。

  另一方面,从结构看,过度依赖外需使我国新增的供给结构更多地按照国际需求和国际分工体系进行调整,产品结构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一旦国际需求结构变化,或我国出口产品受其它国家竞争,或我国比较优势出现动态升级,则部分出口供给会变成过剩的产能。同时在外资在出口所占比重很高的情况下,当我国生产成本上升,或者其它国家出现更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这些外资就将从我国转移到其它地区。从长期来看,这两种情况都将阻碍我国供给结构的优化转型升级。如较长时间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或中低端加工工序为主的供给结构上,将增加我国经济结构未来调整的难度。

  5.过度依赖外需会降低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国对出口和FDI都采取了积极鼓励发展的政策。这种政策体系对于打破封闭和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缓解外汇和资本两缺口制约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会造成国内资源在出口部门和国内生产部门之间的非均衡配置。长期实施这种政策体系将积累出口和FDI过速发展所带来的内外经济失衡的矛盾,从而影响甚至降低长期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潜力。

  6.过度依赖外需造成对我国不利的财富国际转移。

  1990年以来的16年中,我国保持了15年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多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8000亿美元。这些外汇储备最终将用于购买外国政府债券等用途,意味着我国一方面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同时又大举增加境外投资;一方面国内资源十分紧张,同时,出口大于进口又带来实际资源的净流出;一方面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存在机制性障碍,导致高利率和低经济福利,同时又为外国赤字提供融资,降低外国利率水平,增加外国经济福利。

  反思出口政策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内向型经济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而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我国经济由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进一步转向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外需和内需的关系,而出口政策调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1. “奖出限入”之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沿海开放地区采取的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上世纪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东亚模式的成功经验,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外经贸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此后,国内供给能力大幅度增加,大大缓解了长期制约我国发展的商品短缺缺口。外经贸方面,在鼓励出口和FDI的政策鼓励下,我国的出口和吸引外资规模和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大大缓解了长期制约我国开放的外汇缺口和资金缺口,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短缺经济状况基本结束。

  2.打造低成本创新中心。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战略调整期,长期以来的外汇缺口、资本缺口和供给缺口已转化为知识缺口、资源缺口和需求缺口,需要完成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向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这个转型的重点是从优惠鼓励出口和FDI向构建公平竞争平台的开放体制转变,从国外主动利用我国优质要素和资源向主动利用国际和跨国公司优质要素和资源转变,从低成本生产中心向低成本创新中心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采取的以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已经形成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的情况,已成为进一步改革的负担。现阶段应该考虑我国发展战略、体制、激励机制的转型,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节约型社会、集约型技术为基础,创新科技为动力的制度体制。为此,需要进行1994年之后新一轮的一揽子改革,促进出口政策转型、扩大消费是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

  如何找到平衡点

  当宏观经济表现为供不应求时,一般出口与消费存在替代关系。如果出口增长过快、即外需增长过快时,社会资源向出口部门倾斜,便会压低国内消费水平,反之亦然。同时在宏观经济过热时,进口可以起到增加总供给的作用,提高潜在的GDP增长率。当宏观经济表现为供过于求、内需不足时,一般出口与消费存在互补关系。出口扩大可以提高收入,从而拉动了消费增长,但相反关系并不存在。

  1.我国内外需关系分析

  由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进出口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很低,外需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很小,所以我国对内需和外需关系的分析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

  (1)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进口增长受出口创汇能力的制约,加之当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很少,为鼓励出口增长,在出口方面采取了

汇率小幅持续贬值、出口补贴和制定出口计划指标等多种政策。表面上看,在总供给不足约束下,出口和内需两者存在替代关系,出口挤占了国内由于消费和投资的资源,但实际上出口是为了换汇之后进口,进而提高总供给水平。

  (2)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2000年以前,我国遇到了内需不足的情况,即出现了消费和民间投资不足的情况,而民间投资不足既与消费有关(是消费的引致函数)、又与民间投资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有关。

  在出口方面,1998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需出现下滑,而我国为了政治外交的需要又坚持采取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这样影响出口的两个因素——世界需求和汇率都不利于出口,在出口方面只能采取诸如出口退税之类国内可以调控,但作用力度有限的一些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其核心是扩大政府投资,从效果看起到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3)21世纪初期以来,大约从2002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的情况。这种情况与消费需求增加有关,如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等因素的推动下,

房地产、汽车的需求出现了较快增长,并进而带动了投资的增长。

  2.平衡出口政策与扩大内需关系

  出口政策调整要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同时也要有利于出口和FDI的持续增长,从而保证整个宏观经济增长态势的基本稳定。

  (1)内需和外需衔接的重点是调整有关的出口鼓励政策,培育市场化机制扩大内需。下一阶段,扩大内需意味着民间投资和城乡消费要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促进城乡消费和民间投资的关键是消除阻碍其增长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其重点是逐渐消除对出口部门的鼓励政策,扩大国内市场机制的作用。

  (2)应将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提升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应通过调整资源错配和激励机制偏差,改善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消费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扩大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和投资便利,改善整个投资的宏观效率。

  (3)通过扩大内需并带动进口,与主要贸易伙伴形成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应研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进行互补型、差异化竞争战略,避免与其支柱产业发生正面竞争,从战略上减少国际摩擦和正面冲突,致力于实现共赢的局面。如纺织服装、彩电、家具、鞋,这些产品并不形成对美欧本土产业的冲击,只是形成对其全球利益的冲击,是需求端的摩擦而不是供给端摩擦。

  (4)应调整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应在继续保持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进口,尤其是提高国际资源能源、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服务对国内发展的注入和支撑;在保持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加快实现“本地化”和扩大对外投资,提高我国企业的全球化综合运作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在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更要重视微观经济组织通过资产组合多样化战略来抵补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风险。要在保持我国经济整体保障能力持续上升的基础上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提高我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体制调整的灵活性。

  (5)进一步探索建立我国贸易协调机制的可能性。在出现重大贸易摩擦并有可能引发争端时,政府部门应快速做出决策,行业组织全力配合,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经济安全。积极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区或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逐步扩大取消特保和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双边约束的范围,有理、有利、有节地击破特保、

反倾销以及技术壁垒的贸易限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