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蚕食国企四大秘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 16:57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戴高诺 取得内资企业绝对控制权 外企在并购中方企业时会力争取得对企业的控股权。取得控股权的外企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时往往做出对中方品牌不利的决策,如减少对中方品牌的投资和技术革新、压缩中方
中方品牌由于缺乏创新会渐渐失去生命力并最终陨落。于是,中方企业就沦为外企品牌的加工厂。有的外企是在并购之初就取得了控股权,如法国达能控股中国饮料企业,有的则是利用中方企业资金不足的弱点,在日后的经营过程中逐步加大自己的资金投入,增加自己的股份,以降低中方所持股份,通过扩股,达到挤股、逼股的目的,最终取得对合资企业的控股权。 2003年8月,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福建南孚电池有限公司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 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南孚原股东以南孚69%股份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接下来的4年内,摩根士丹利通过转让、增资对南孚的控股达到了72%。2003年8月摩根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 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都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而通过收购摩根士丹利持有的南孚股份,吉列完全控制了南孚,并且消灭了中国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 借内资企业之力封杀中方品牌 如果外企不能实现控股,它们也可以利用渠道来推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并为本方品牌大搞促销活动,却将中方品牌搁置一边。 没有渠道的支持,中方品牌便无法进入市场;没有强有力的促销,消费者会逐渐将其淡忘,中方品牌就这样渐渐失去了生命力。 1995年,江苏香雪海与韩国三星进行了合资。在合资过程中,中方没有对当时在市场上占有率非常高的香雪海商标做价值评估(据专家保守估计,当时的香雪海品牌价值在1个亿以上),而且把最优质的一块资产——人员和设备,毫无保留地给了由外方控股的合资公司。更为致命的是同意了外方提出的“从合资起的3年时间内,公司不再生产香雪海品牌冰箱”的合资条件。 2002年11月,因400多万元的债务问题,江苏驰名商标“香雪海”的小家电类生产使用商品商标,被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拍卖,最终仅以104万元的价格被转让给安徽六安宏泰家电有限公司。 买断中方品牌使用权 假如知名的中方品牌价值较大,外企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借以控制中方品牌。如20世纪80年代,飞利浦买断了“孔雀”电视的品牌使用权,而“扬子”冰箱在与西门子合资时约定,“封存”“扬子”品牌60年,“活力28”也是在被并购之初约定被德国美洁时独营50年。外企买断中方品牌之后,一般会将其束之高阁,使其再无出头之日。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熊猫洗衣粉在中国市场一度叱咤风云,在当时的洗衣粉市场流传着“南有白猫,北有熊猫”的说法,熊猫是当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洗涤产品之一。1994年与美国宝洁(P&G)牵手,合资成立了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熊猫所在的北京日化二厂以品牌、厂房参股35%,宝洁以65%的股份控股合资公司。据说,当时外方看好的是熊猫品牌50年的使用权。 合资以后,作为控股方的宝洁公司,一直着眼于高档洗衣粉市场,力推旗下的高档洗衣粉品牌汰渍和碧浪。而以物美价廉见长的熊猫年年递减,从合资时的年产6万吨,降到2000年上半年的4000吨左右。 跨行业收购大小通吃 从趋势上来看,外资的并购面越来越大,跨行业并购也是屡见不鲜,甚至有把某地区所有国有企业都收购旗下的现象。如香港的中策公司就于1992年并购了福建泉州的全部国有企业,并控股60%。 法国达能集团是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近10年来,达能开始进入亚洲、拉美等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展开了一系列“收购行动”。1987年成立广州达能酸奶公司,1992年成立上海达能饼干公司,1996年一举收购了豪门啤酒63.2%的股权、武汉东西湖啤酒54.2%的股权和娃哈哈公司41%的股权,1998年收购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2%股权。2000年3月,达能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2004年,达能公司再次出手收购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和正广和网上购物公司10%股份。到2006年,亚洲达能通过3次收购,总共持有光明乳业11.55%的股份。 达能控股或参股的公司,多是行业内的领袖企业。娃哈哈、乐百氏在水市场呼风唤雨,梅林正广和桶装水和配送网络在上海占绝对优势,光明在国内乳业是龙头企业之一。 对于达能来说,一系列收购行动已经完成了其在中国水市场的布局。如今达能在中国瓶装水、桶装水市场上都已经成了当之无愧的老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