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外资并购要不要底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 12:45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张庆源 实习记者 董娜 北京报道

  垄断的判断要一套程度

  经济观察报:外资在某些行业被指责进行了垄断性并购。被点名的包括了机械装备工业、水泥、日化等等。外资在中国产生了大量垄断了吗?

  王志乐:这里面什么叫垄断我先要澄清。垄断不等于市场份额的集中。我觉得这两者是不同的,垄断是一种限制竞争的行为,不让你竞争。

  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尤其是先进入市场的那些有先进技术的公司,有可能形成市场份额高甚至集中的情形,超过50%的市场份额,甚至100%都有可能。但不能说这是垄断,不能用市场份额的大小而简单地定义垄断。形成这种市场高度集中和优势地位的原因有很多种,一种在中国有的情况下是政府允许的,就是咱们国内大公司比如石油公司进入难,但是从政府的角度看这是合法的,不是违法的。有的是因为技术先进,在这个领域投入大,最先发明了某一种技术,是别人暂时取代不了的。这种垄断地位和高度集中不能划等号。当然也有些是违法的,通过不正当竞争取得的,这是要打击的。

  陈荣祥:我认为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外资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等方面的实力对中国企业进行了为数不少的并购,但是倒还没有到垄断的地步,现在来看任何一个外资的企业还是有他们各自的竞争对手,外资完完全全垄断还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应该看到,外资并购的现象过去也有,同时,不仅仅在中国,全球其他国家都有这方面的现象以及随之产生的并购所在国的担心。所以我觉得现在这个提出这样一种担心确实是时候了。

  王巍:不是现在,五年前就到这个程度了。为什么我们五年前提的东西,今天才反映出来?这是因为中国的民间声音不能影响社会,中国的主流渠道还在政府控制之下,到现在很多行业被收购了,这是个很遗憾的事情,但是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正在进行收购的和未来的新兴行业。而且被收购也不一定肯定就不是好事,不能这么说。

  所谓垄断,不是传媒来判断,也不是政府来判断,它是由一套规则来判断,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一套程序的东西。大家往往感情化地说垄断,正由于没有建立一套规范化的东西,所以所有人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立场不同,大家的观点也不一样。泛泛地说都是危险的。在

能源行业、
房地产
行业、家电行业,垄断的标准都是不一样。

  封闭更危险

  经济观察报:就上述列举的情况下,外资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影响已经很大。是不是已经大到了足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层面了呢?

  王志乐:我就是不清楚什么是“经济安全”,难道成功地把外国资源拉来为我所用就是不安全了?要是封闭起来,我觉得反而更危险。像原来的四小龙,如新加坡引进的外资数量、外资企业的GDP已经占到全国的大部分。但好像没人提经济安全的话题。实际上有了这样的财富反而更安全了。

  要进入国际市场,你就得不断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中国的模式说明在全球化的时代是互相整合、互相吸纳对方的资源,更多地吸纳国际资源,经济也就更安全了。没有竞争力的经济是最不安全的。

  陈荣祥:我们最近注意到美国凯雷收购徐工的这个案例,这样好好的资产就因为企业的管理不善,品牌、市场被外资整体端走。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特别小心,对于现在经营不善的中国企业要客观冷静地看,哪怕要进行处理也一定要十分谨慎,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企业都是所谓“为二斗米折腰”,不能迫切地把这样的资产大规模出售,现在我们有些中国企业其实是可以通过借鉴、借用管理经验等手段整合好企业。我觉得讲企业卖给外资是一个最后的迫不得已的选择。外资并购后反过来还是要跟我们的企业竞争,倒头来还是危及我们的企业,所以我们的企业一定要自强。

  王巍:应该说,到什么程度达到垄断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东西,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说法,凡是笼统地赞扬或批判都是不对的。你要说30%、40%是不是影响经济安全了?很难讲,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处理标准,它是案例研究,因此必须要把个案提出来审查,而不能宏观地看。宏观地看都很危险,而要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不同分析。这是我的一种观点,不能光看比例。美国当年也看比例,但比例只能说明一种临界点,控制到这个行业的25%或30%的临界点了,是一种预警、早期警告,但预警不一定是不好的,很多企业100%收购了也不见得是坏事。我们之所以谈这个,希望大家不是一种感情宣泄,而是把它变成可以讨论的、可以挑战的、可以咨询的、放在公共平台上的东西。

  当心审查机构被绑架

  经济观察报:外资并购是否需要一个额外的审查程序?这个审查应该由谁来做?目前,很多国民经济命脉产业都是国资委掌握,国资委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执行机构?

  王志乐:比如通过市场并购超过市场份额有一个百分比,通过这个来审查他有没有可能限制市场竞争,就是所谓的垄断,看他是否可能带来限制市场竞争的这种后果。不是看他的市场份额是否超过50%了,而是看他有没有可能带来这种限制市场竞争的后果。一个前提是他的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超过一个临界点,如25%,就应该进行研究了。这个商务部在关于“并购”的名词解释中已经明确地写进去了,如果外资的市场份额超过25%,要进行特别的审计和报告,要向主管部分报告通过这次并购会带来什么样的市场变化,国家有权力来审查和批准。这样的规定是合理的,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所以处理这个事情上我主张用市场的手段而不是倒退回去用行政的手段。

  像美国审查中海油的并购其中一个就是看有没有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其实这次审查结果是认为没有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安全,但其实中海油是主动放弃了。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

  我的意思是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尽量用市场的经济的手段来限制这种不利的行为,第二就是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

  国资委是代表国务院行使出资人的权利,他并不具有这个审查职能,审查职能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具有的。国资委只能提出意见,而不应作为审查机关。

  王巍:这是一个政府的职能。我觉得这样一个程序应该是一个法制进程,人大制定,政府保持一种中立,否则政府利益就有可能被外资绑架,也有可能被本土企业绑架。应该保持中立化的态度,而且程序是公开、透明的,由民间和政府的智慧共同结合。

  不应以所有制划线

  经济观察报:外资在中国的并购是不是需要一个底线?是否存在着这样的底线?

  王志乐:现在关键是我不清楚他们所说的“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什么。我觉得在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这个国家是封闭的,没有竞争的市场,是最不安全的。

  中国改革开放后,哪一个企业还是当年生存下来的企业呢?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的这批企业,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如果不开放,就没有有竞争力的企业,我觉得那对国家经济安全是最不安全的。现在国际上有一种“中国威胁论”,这是因为中国这些年经济确实是增长了,使他们感到威胁,这就说明你的经济水平提高了。

  我的建议是不应该以外资、内资,国企、私企来划线,特别是那些竞争性的行业关键是看会不会带来限制竞争、阻碍竞争的后果而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首先一个前提是外资企业不等于外国企业。“外资”、“垄断”、“安全”这些概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有些东西还是没搞清楚。

  王巍: “底线”这个词是我提出来的。我提“底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必须清楚两个制度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是计划经济转型下的市场经济,自上而下推动市场经济,西方是自下而上地进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心理沉淀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意思的看法表面上可能差距会很大。因此在中海油收购中,无论你做得如何好,从底线上美国会认为你是计划经济转变过来的,非我族类,他首先把你视为强敌。同样,在中国,可能外资很不错,但本土的情感宣泄出来,所以我提议注意安全就要注意到这种心理底线。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是一个非常积极、动态、走向全球的国家,但是毕竟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比如对垄断的看法是从政府对资源的控制上看垄断。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从市场份额和渠道的控制看垄断,双方看法的差距很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