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另一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 04:34 金时网·金融时报

  强兴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然而,仔细想来,新农村建设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看,新农村建设所指向的,应该主要是农业产业;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新农村建设所指向的,应该主要是农村经济。因此,我们在讨论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一事情的另外一个方面,即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意义。而在
考虑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意义的时候,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削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大家都认可的道理。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首先体现在农业是惟一能够提供粮食这一产品的产业。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土地相对稀少的国家来说,粮食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尤其不容忽视。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还体现在目前中国的农业吸纳了最大比例的中国就业人口(虽然这种就业的质量并不高)。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农业这一产业的吸纳能力,是目前中国任何其他产业所不能够替代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今后要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财政投入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也已经被列为今年财政支出的重点。另一方面,目前在粮食种植方面,再增加劳动投入所能够取得的收入越来越少,存在着明显投入效益递减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强制或半强制性的向粮食种植方面的劳动投入,在有了新的收入渠道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被吸引到新收入渠道之中,从而产生劳动力向粮食种植投入减少的情况,进而影响到粮食的生产,影响到农业基础地位作用的发挥。只有从外部增加向农业的投入,“三农”问题的解决才有希望,新农村建设才会落到实处;而另一方面,农业的基础地位又不容削弱。如何处理这一矛盾,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

  其次,城镇化步伐不可减缓。人均占有资源的水平过低,是“三农”问题存在的客观原因。为了解决农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央提出了城镇化战略,意图通过向城镇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战略。然而,就现实情况而论,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多是一种被迫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是劳动力在农村过低的收入水平逼迫之下,受到比较收入水平的驱使,不得不向城镇的一种转移。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着明显的盲目性和暂时性,“民工潮”与“

民工荒”就是这种盲目性与暂时性的典型表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以后,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会有所提高,由于农村公共设施的改善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也将会提高。虽然这种提高,正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所在,但不可否认,这种提高同样会改变城乡收入水平的对比关系,个别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农民工外出打工所得到的收入,反而低于在农村务工的收入。前几年某些地区出现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民工荒”,就是这种收入对比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非常有必要利用新农村建设所提供的契机,重新审视与构建城镇化战略,不断升级城镇的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战略才能实现共赢。

  第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业的地位与作用值得探讨。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业的支持,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的农村,金融业机构稀少、功能不全、支持力度不够,也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在于,目前的中国农业,基本上还处于小农经济的阶段,这样的经济发育水平,不可能接受现代的金融服务;问题还在于,即便是较为成熟的乡镇企业,也还是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而如何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正处于改革关键阶段的中国金融业来说,更是如此。目前,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新农村建设无异于又向金融业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定位金融业的地位,发挥金融业的作用,确实需要认真研究。但是,农业也好,金融业也好,都是平等的产业,只能共赢,不可能存在单向性的一个产业无条件地向另外一个产业提供支持。即便是建设新农村,也一定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因此,新农村建设对于金融业来说,首先是一个机遇,是一个拓展其业务领域的机遇;其次是挑战,是对金融业拓展能力的一种挑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我们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这些大大小小的经济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政治意义,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