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创新型国家需要一流大学支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 07:08 光明网-光明日报

    如果说,大学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那么,未来支撑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之一则是世界一流大学。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凡是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多的国家,其创新的能力就高、创新的速度就快、创新的可持续性就久。

  去年,我参加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到美国耶鲁大学访问,美方的一位教授请我们做了一个问卷,题目是:“你所在的大学到2010年时,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代表团中30%的
校长认为届时没问题,70%的校长觉得还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我在70%之中,因为浙江大学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课题。中国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的角度,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必定与区域和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也只有站到我国飞速前进的大船前沿,才能切实地驶向世界高等教育的前列。

  在美国访问,我深感美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关注。美国同行们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很快。我也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和实力。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以及“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给我国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条件和科研水平正迅速得到改观。以浙大为例,2004年浙大发表的SCI论文已经达到1900余篇,这一数量已经接近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的水平,而五年前浙大每年只有400多篇SCI论文。当然,世界一流大学并不仅仅拥有SCI论文,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态势和实力。中国的大学,越早并越多地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对中国尽早成为创新型国家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也是时代的召唤。

  专业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培养杰出的领导创新的人才,浙大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中也以造就领导创新的人才为己任。浙大要培养的人才有三类:党政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和企业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他们肩负着领导创新、研究创新和实施创新的重任。他们是国家急需的人才。浙大已经确立了比较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要树立大志。

  中国的大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转变观念。过去我们是以专业为本,培养的是专业人才,今后应该转向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所以,我们要把通识教育和以人为本结合起来,一年级进行通识教育,二、三年级进行专业教育,四年级进行交叉复合。要鼓励学科交叉性人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因此学科交叉性类人才在创新方面具有优势。除了改造教学,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要允许学生转专业,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和进度。要提倡学生在大海里游泳,而不是在水池里游泳。浙江大学已经在这个方向进行了许多探索,如我校于2000年成立的竺可桢学院,坚持从以专业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我校进行的学分制和四学期制改革,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此外,我校还促进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向交叉学科培养模式转变,形成了“Computer+X”等独特教育模式。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研究型大学还应该提倡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与众不同在于它能通过教学与研究两个方面的交融培育学生。强大的科研对本科生培养会有巨大的贡献。研究型大学科研规模的增加,不仅不会削弱本科教育,相反还会增强本科教育。一个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师,也许他很尽心尽职,但教给学生的,只能是别人的东西。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教师没有第一手的、高水平的科研实践,他的教学内容就会大大落后于科技前沿。浙大有一大批既从事教学又善于科研的教授,他们位于学科前沿,驾驭知识的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创造知识,十分难得!第二,没有科研实践的教师,很难传授学生科技创新的经验,这是课本中没有的东西。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更强调“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参与导师的科研。经历科研严谨的过程训练,能让学生直接体会什么是“求是”、“创新”,教会学生如何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去学知识和提炼知识,也就是研究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这是一种更加生动、也更有效率的学习。只有做到高效性学习、交叉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知识分割还是知识会聚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发现科技创新总是与知识的会聚和知识的交流密切相联。一切产生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的创造性活动均伴随它们而发生。这是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孕育创新的极为重要的源泉。我国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建成创新型国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知识的会聚与交流中寻找突破。大学尤其是综合型研究型大学,正是各种知识会聚与交流的重要场所,而推动知识的会聚与交流,也是研究型大学优势与潜能所在。

  长期以来,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知识分割与封闭的障碍,它们既困住了大学创新的手脚,又堵塞了社会创新的途径。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改革,突破这些阻碍,推动知识的会聚与交流,激发创新的活力。近年来,浙大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是以学科交叉促进不同专业的知识交流。学科的建设应该按照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要以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我校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围绕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等重点领域凝练学科方向,组建了一批交叉研究中心和“信息与控制”等13个高水平创新平台,并已经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方面显现出优势和活力。在我校精心组织的西湖科技论坛上,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通过会聚交流,凝练出人机交互等交叉学科方向。我们不仅培养知识交叉的学生,而且建设专业交叉的师资队伍。我校已实施了青年教师交叉学习计划,建设博学型师资队伍,并用不同专业的导师构成导师组,从而更好地引领创新的研究和教学。

  二是以产学政结合,促进科技知识与产业知识的会聚与交流。近年来,浙大提出了“高水平、强辐射”的发展思路,实现了与各地企业和政府合作的“三步曲”,即从项目合作转向平台合作,最终实现全面战略合作。这次全国科技大会传达了一个新的重要精神,就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浙大将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与地方合作的良好基础,并在产学研会聚的引导下改革学术组织结构,增强集群创新能力。我校与杭州、宁波等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建设了一批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服务平台,并与浙江省各地重点产业领域的100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中心,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以国际合作促进跨文化跨国界的知识会聚与交流。大学具有不追求利润与权力的本质,因此大学必然成为国际间知识会聚与交流的最佳平台和天然中心,可以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浙大在国际合作方面近年来发展很快,试图通过更充分地利用全球知识创新资源,突破源头创新的重点领域,从而提升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竺可桢到路甬祥

  大凡世界一流大学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体现了其独特的内涵和气质。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历史自豪感。率先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将是那些有着长期办学历史的具有丰富精神传统的大学。

  在浙江大学,最能展示浙大历史底蕴的便是浙大前校长竺可桢,他是中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竺可桢执掌浙大十三年,他对现代大学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念和思想,这些办学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曾经从《竺可桢全集》中摘编了50条教育名言,包括论教育目的、论办大学、论大学精神、论人才培养等等,这些思想现在看来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对我们深化对教育的理解有重要的价值。浙江大学的“求是”传统可溯源于其前身——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自求是书院创建以来,广大师生以振兴实学、求取真知、复兴民族为己任,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优良校风和办学传统。竺可桢主持浙大后,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且深知培养和建设一所大学良好的校风学风的重要性,他十分赞赏浙大“求是”的传统精神。“求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西方近代科学的真谛,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把握住这个共同点。所以在竺可桢校长的积极倡导下,浙江大学于1938年正式把“求是”确定为校训。求是学风遂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并逐步升华为“求是精神”。后来,路甬祥校长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求是精神”的内涵,他特别强调了创新对于新时期大学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学之源”,即“求是创新”。“求是创新”赋予了求是精神以更新的时代内涵和活力,现在看来和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非常吻合。

  浙江大学的办学目标是在2017年,也就是建校120周年前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目标的实现依靠两个因素:一个是环境,另一个是自身的努力。浙江大学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这与中国的飞速发展和在国际上所处的重要地位是分不开的。浙大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浙大的建设和发展会借鉴国外著名大学一些好的经验,但不会完全一样,浙大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浙江大学将秉承传统,求是创新,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自主创新也要借梯爬高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寻求跨越式发展。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我国的高水平大学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学科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甚至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必须寻求超常规的发展和跨越。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改革的精神,认真研究国外若干一流大学后来居上、超常规发展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切实的发展目标,发挥后发优势,寻找赶超之路。

  观察国外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流大学,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只有发挥特长,形成特色,才能造就学校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浙江大学的特色之一是拥有较为齐全而强大的学科门类,有利于学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也有利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带有综合性、复杂性、关键性的问题;二是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浙江地区,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天地。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资源优势,明确未来发展的独特方向,是浙江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

  我们考虑,像浙江大学这样以学科齐全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要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下面几条思路:

  第一条,坚持卓越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快教育创新步伐,建立符合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按照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在教学理念、招生培养、专业课程、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特别是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浙江大学调整了人才培养结构,使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1.39,大力倡导研究型教学,将创新实践活动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等计划,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5年我校研究生参与研究共发表SCI论文1425篇、EI论文1054篇。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已经开始成为我校学术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第二条,坚持高水平、强辐射,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积极为国家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而且要面向国家和地方的现实需求。“高水平”就是要发挥学科综合交叉优势,着力增强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就是学校应主动融入国家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浙江大学通过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汇聚校内外优势学术资源,创新能力大大提升。如2005年科研经费已超过11亿元;基础研究经费规模一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同时,浙大根据长江三角洲和浙江省的实际,积极参与研究区域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经济建设的重大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促进区域发展的现代化。

  第三条,坚持开放办学,在全面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综观全球,凡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必然是世界性的科学研究交流合作中心之一。在自主创新水平还不高的我国,建立开放性的国际化科技合作平台,借梯爬高,利用国外创新资源,既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更是加速提高我国源头创新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四条,坚持人才强校,在全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基础上,着力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着眼于世界一流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优化队伍结构,重点培育和引进杰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师资队伍。科学技术的发展靠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最重要的也是靠师资和人才。近年来,浙江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2005年已经达到51%,目前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名,此外,还筹集各方面资金,在校内设立了“光彪特聘(讲座)教授”、“求是特聘教授”,吸引国际著名学者来校工作。当然,我们目前的人才队伍还远远没有满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加大对引进高水平人才的投入,使我国高水平大学能够尽早地走向世界,带动全国大学总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