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效应导致环京津贫困带长期存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 梁文君 日前,由北京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联合编写的一份2006年《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再次将北京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的“空吸现象”和“环京津贫困带”现象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中。
该《蓝皮书》指出,“欧洲的城市”与“非洲的农村”同时出现在半径100公里的区域内,但在北京“空吸现象”影响之下,与北京紧邻的河北省内还存在着32个贫困县、3798个贫困村,这些地区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而像这样在首都周边还存在着大面积“环京津贫困带”的现象在世界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俗话说,“大树底下不长草”。如果首都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孤岛效应”不改变,那必将导致“环京津贫困带”长期存在,进而影响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 那么,何谓“空吸”呢?《辞海》的解释是:流体在一个中间狭窄的管道里急速流过时,狭窄的地方的压强就低于大气压,如果在这个地方用细管接上另外的流体,接上的流体就会被吸入。而至于北京的“空吸现象”,则主要指北京与周边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周边地区的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这又使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北京的“空吸”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有关专家给出的解释是:近年来,京津冀三地都是在相对独立发展,北京对津冀的辐射作用微乎其微,拉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比如,虽然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已经提出很久,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环京津贫困带”的客观存在无疑让多年来实施“两环战略”(环渤海、环京津)的河北省处于汗颜与尴尬的境地,而此前河北省在招商引资中“环津京”的区位优势宣传曾不绝于耳。在此前的制度安排下,河北其实就是服务京津的角色,而区域间的产业辐射和协作力度很弱,区域间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更是停留在空谈的层面,河北经济图强规划让位于政治大局意识,从而延缓了河北与京津协作的快速发展。 其实,在近来专家学者有关“大北京规划”、“环渤海经济区”、“京津冀都市圈”的提法中,都映射出在加速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各省市在目前行政区划框架下如何突破壁垒进而实现协调发展的愿望。而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区域内各省市的定位趋于合理、分工细化明确、有序协作挺入纵深方向。长三角经过20年的合作,区域协作发展走向了良性循环,而京津冀地区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2005年,河北终于站到了如何破解“环京津贫困带”的起跑线上,河北省常务副省长郭庚茂直面河北“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的现实并代表省政府提出战略对策。河北省政府与亚洲开发银行合出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八大措施,并指出河北省要从传统的被动的“服务京津”向主动的“接轨京津”转换。河北应以接轨国际市场为目标,加强接轨京津,实现京津冀六大融合,即观念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交通融合、人才融合和规制融合,将河北建成京津的外资流转扩散基地、产业转移承载基地、高科技产业配套基地、现代物流仓储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学界趋于一致的观点认为,若要破题北京“空吸现象”,北京的经济发展应以创新经济、现代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咨询为主,而把制造业让给天津和河北,这样才能凸显京津冀地区经济互补的优势;京津冀之间要发展为相互的竞合关系,推动地区合作发展。而要解决“环京津贫困带”现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加强京津冀地区合作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 北京“空吸现象”造成了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现象,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现象加剧了北京“空吸现象”。 眼下关键的问题是,河北迫切想解决的问题不知能否引起京津足够多的回应。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