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峰:维护经济安全更需要谙熟国际商业规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0:17 南方日报 | |||||||||
郑春峰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由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钮小明提交的一份建议所引起的波澜恐一时难以平息。钮小明针对此前被各界广泛关注的“百事仲裁风波”再次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他尖锐地指出,知名跨国公司百事在与四川当地企业的这项商业合作中,存在着利用支配地位获取不正当利益、危害到国家经济利益的问题。
两会期间激起千层浪的另外一则报道是,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政协经济组联席会上直言:应该对外资垄断性并购保持足够关注,他说“如果听凭发展,将十分危险”。而在昨日上午于京举行的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谈及中国商业银行改革要坚持的原则时,首先强调的即是要“国家绝对控股,从而保持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权,防范金融风险”。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中国企业在进一步参与到国家经济事务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增加,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官方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并力图防范于未然的焦点。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从连日来各界对国内企业因缺乏国际合作经验而“屡屡吃亏”的担忧中不难窥见,与官方密集提醒加强国家经济安全性相呼应,国内众多的学界、商界人士也纷纷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还强烈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能从完善立法、加强执法的高度维护国内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合法权益。 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在WTO规则公行于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合作过程中所走出的每一步棋都被赋予着“商业”之外的含义,即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成败得失都与国家的经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我们近两年来也屡屡看到,不少跨国企业依仗他们对国家法规的熟稔、以及对中国相关经济法规中所存在漏洞的钻营,常常致使他们的中方合作伙伴跌入“规则的陷阱”——僵持多年的“百事仲裁风波”便是其中的最得意之作;足以与之“媲美”的例证不在少数,譬如德国博世在收购江苏无锡威孚后,中国油嘴、油泵行业几乎全部被外资控股或参股,许多技术中心被迫撤销或合并。 在此背景下,我们如何审视已经棋到中盘的中国金融改革、如何面对外资进入限制的逐渐解除等现实问题,都迫切需要拿出解决之道。应该说,外资过快进入中国关键领域,或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大规模攻城略地,难免会给中国经济埋下安全隐患。但显然,在国家经济安全和对外开放两者中我们不能走向其中一个极端。 笔者认为,处理好国际商业和谐发展与中国自身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考验的不仅仅是国家决策者的魄力,更需要作为经济活动的亲历者——广大的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和力量,在与国际商业大鳄的博弈中学会取长补短。从“百事仲裁风波”上我们应该受到启发,即作为一种极好的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仲裁已经被世界上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及其企业广泛采用,而国内企业依然大多对国际商业规则(诸如商业仲裁)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这些规则的运用就更谈不上熟练了。 问题的另一面是,作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的企业,他们确实需要尽快学会国际规则、运用国际规则,争取少在这些规则的陷阱前“摔跤”,莫让谙熟游戏规则的国际商家有“可乘之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