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09:24 中国产经新闻

  CIEN首席记者 贾存斗 报道

  “构建和谐社会表面看是本届两会的主题,实质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呈现,是全国人民内在愿望的外在化。”3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军在接受CIEN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在“十一五”开局之时,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已经跨入一个令人无限遐想的大时代。

  发展太快导致社会失衡

  2000年,刘老汉所在的村庄建了一家造纸厂。工厂产生的污水很多,但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便排入了穿村而过的小河。结果是,这家每年为国家上缴不过300万元税款的造纸厂,对几个村庄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当地村民吃水都成了困难。直到2003年,这家工厂才在环保部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关闭。

  有观察家表示,前几年很多地方在经济发展重于一切的前提下,顾此失彼。但他们顾的是项目,顾的是税收,顾的是形象工程,顾的是GDP数字连年的增长,更有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举动已经达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表现在招商引资可以牺牲国家利益而将一些并不带来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引进来;可以为了城市发展在拆迁中没有很好地倾听市民的呼声;可以让农民失了土地却没有解决农民就业保障;可以盖豪华的办公楼却没有资金保证教师工资发放和学校建设。总之,发展经济的狂热让地方政府乱了方寸。

  “客观世界的一切发展都是符合哲学逻辑,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粗放型高消耗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的支撑,而这些发展模式又会导致社会一些失衡现象的产生。因此,一切罪过都是发展太快了。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发展又是一种相对不均衡的发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只能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甚至有时候只能让一些团体利益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产生了城乡失衡、地区失衡、社会群体失衡、环境失衡,甚至文化发展的失衡。”刘军说。

  观察家补充说,正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改革积聚了一系列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矛盾,现在可以说这些矛盾到了不化解就会出现社会不稳定等问题的程度,反思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让广大普通民众也能享受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便成为了人民呼声、国家意志,成为了我国“

十一五”及今后发展的大趋势。

  和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对于构建

和谐社会,刘军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他认为,“和谐社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想得美就会得到一个美好的结果,关键是要打破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些障碍,比如,政策的制定、体制的突破、投入的加大、对改革的反思、对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问题加快化解等,具体应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变以前政府的“领导”形象,政府要时时刻刻坚持以民为本,实实在在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纠正以前为经济发展牺牲环境、损害普通民众利益的现象;三、深化改革,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四、坚持和谐发展与经济快速发展齐头并进。

  观察家则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不要让“和谐社会”仅仅存在理论意义上,要让全社会明白和谐社会的内涵实质,这就需要加大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尤其是拥有9亿农民的农村。“事实上,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战场在农村。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对农民和谐社会理论的宣传教育十分重要。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没有披荆斩棘的精神、没有强大的思想保障很难达到目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