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率与科研老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 11:34 中国财经报 | |||||||||
颜晓岩 建立创新型国家,科技投入的保障问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及新出现的一些现象诸如“科研老板”等问题,都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点。 今年,中央财政拿出716亿元用于科技研发。这笔钱如何花才最合理成了专家学者的关
部门的格局不是你我说变就能变的。笔者认为,目前的部门格局给相关的国家宏观部门的协调工作提出了“高难度动作”要求。从理论上说,现有格局不改变,要想提高科技研发的效率,就必须具有完美的协调机制。而完美从何而来?国家宏观部门也是部门,它的协调力度又有多大?它能实现把各部委的研究系统协调起来吗?它能实现国家研发资源共享吗? 难!但不等于说我们就无所作为。笔者认为,目前主要能做的,首先,建立国家科技发展协调机制,成立由国家有关宏观部门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审计署等部门组成的协调小组,主要从立项和拨款、审计等环节进行协调控制,实现资源整合。这必须是建立在政务信息化、政务信息公开的前提下,国有资产实现网上查询。比如说,某种医疗设备,一套就需要几十万美元,从实际需求来说,全国只要几套就能满足研究,因此,若每个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想自己买一套,相关部门在审批时就应上网核查,若确认不需要就不给立项。依此类推,财政部门也能把好第二道关。若已立了项,在拨款时,查出无须再购买,作为协调部门之一,财政部门也应提出自己的意见,停止拨款,明确提出该资源与谁能实现共享。 其次,要弱化政府主管部门及其相关人员拥有太大的资源分配权及项目审批权,公开透明项目审批程序。“科研老板”现象与某些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人员拥有较大的资源分配权及项目审批权关系密切。“科研老板”中有国内培养起来的科研工作者,也有一部分是从国外回来的,他们有的还是“863”计划和“973”计划的专家。之所以称他们为“科研老板”,是因为他们已经把科研变成了经营,他们的任务就是“跑部钱进”,奔忙于申请项目。荣誉和头衔成了他们公关的工具。他们通过各种关系,以自己的名义拿到很多的项目,再层层发包,有的项目给了同事,有的项目给学生,然后又把承包项目单位的成果集中到自己的头上,成为拿到更多更大项目的资本。这样一来,既滋生了腐败,也不利于科研项目的良性发展。 究其原因,“科研老板”现象的出现,是和目前的项目审批制有关,审批权大且不透明,留下了较大的寻租空间,再加上科研人员待遇与项目直接挂钩所致。因此,要想“消灭”“科研老板”,就要改革现有的科技研发投入机制,改变科研经费投入“一大一小”的现状:“一大”就是改变原有的老观念,国家加大投入并不意味着国家把钱直接交给企业去搞科研,今后国家经费要更多地投放到产学研链条上。“一小”,就是要解决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小的问题,要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参加自主创新,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