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反垄断法的锋芒瞄准垄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 11:30 燕赵都市报 | |||||||||
阳光底下无新事。3月13的热门新闻有这么两条:全国政协委员刘光复在发言中提到:每年各级政府官员公车私用费用达2000多亿元,已经逼近2006年的国防开支。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郭荣昌委员回想去年持续两个多月的广东“油荒”,在政协大会上高声疾呼:对于垄断行业危害公共利益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警惕。(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 无论是公车或更广义的公费改革,还是能源“市场化”演进,正在形成激烈冲突与
民众则不然,民众希望在政府自我改革中,看到大刀阔斧、一革到底的弊端破除,在民生改革中,保护弱势群体,维持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 本来,多元主体社会中的利益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家各自阐述观点,在交锋中学会妥协,从而达成某种利益均衡,都是我们在政治学和经济学课本上学到的理论常识。然而,现实世界往往不如纸上理论完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改革中,我们看到是多元主体被单极力量所压制、强势集团左右改革走向的危险,这都要拜垄断所赐。在公车或公费改革中,所有的制度设计不过是皮毛,某些行政部门牢牢抓住的行政垄断权力才是根本。在能源改革中,巨头们享用着市场垄断的盛宴。垄断就像巨大的磁场,改革的指南针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吸住,让跟着指南针走的公众进入陷阱。公车及其他政府公费改革如此,能源价格改革也是如此。 重庆晚报3月13日的一则新闻,生动地揭示了垄断行业是如何绑架民生的。重庆民用天然气每方拟涨0.31元,消息传出后,立即引来居民囤气潮。重庆市燃气集团、凯源石油天然气公司出台规定,每户限量购买,最多不能超过200方,理由是遏制居民投机。 为了减少天然气涨价对生活的影响,重庆居民退回到十几年前的商品短缺时代,四处张罗着买一点天然气,这是面对涨价的无语反抗,也是多么可怜而仅存的民间智慧,但就是民众这样无奈的自救,还是被燃气集团以投机的罪名当头棒喝。这也反复映证着另一条公共管理学理论:垄断力量一旦成型,就不会被公众所左右,而只会左右公众。 有消息称,《反垄断法》力争年内出台,我想,让《反垄断法》瞄准垄断,对那些利用“改革”自我增值的行政部门、背靠行政力量保护而形成的市场寡头,首先要解除其违法权力。 毕舸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