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王志强:中印两国能源合作的蜜月还能维持多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15:43 《中国企业家》杂志

  中印之间在能源领域里的利益远远不像西方工业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那样一致

  1月12日下午,当来访的印度石油部长马尼·桑卡尔·艾亚尔在北京见到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并与其热情握手的时候,他的心情恐怕难免复杂,因为在前一天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中,他总是被问到一个问题:对于印度在尼日利亚Apko油气田45%权益竞购的放弃,是否
感到后悔和遗憾?

  艾亚尔为什么在竞购失利后仍然跑来中国主动要求联姻?看看中印两国近来在石油收购方面的激烈交火便不难理解。印度放弃竞购尼日利亚Apko油气田已经不是第一次失败了——2005年10月1日,中石油以41.8亿美元击败由印度公司组成的联合竞购体,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2005年9月15日,加拿大能源公司将位于厄瓜多尔的石油与天然气资产,以14.2亿美元出售给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合资公司。

  中印这对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双雄,正在全球掀起一场能源争夺战,时下,几乎在世界上所有的油气高产国,都能看到代表两个国家进军海外收购的石油公司的身影。而相比之下,印度更属于石油饥饿型国家,这种特殊国情,决定双方这场能源争夺战其实才刚刚开始。

  目前,印度所需石油的80%的依靠进口。印度每年在能源进口上的花费已经高达200亿美元,而且每年在境外的油气田股权投资也多达50亿至100亿美元。印度显然已经充分意识到,能源问题是印度经济腾飞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为了印度能源安全战略,加快海外能源的开发和采购步伐。再看看中国。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200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1.2亿吨,对外石油依存度超过50%。

  从全球油气资源的开采程度来看,优质区块均已经被西方列强们瓜分殆尽,要在所剩不多的油气田资产竞购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和印度往往在竞购中抬高价码,从而给油气资源拥有国更多的提价权,这就使得中印在能源竞争中陷入越买越高,越高越买的怪圈。近期在南美和非洲等地区的能源项目的投标和能源合同签订中,中印公司都展开了激烈竞争。这成为“亚洲溢价”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双方合作被证明会产生明显的回报:去年12月的联合竞价,使双方以5.74亿美元从加拿大石油公司购得叙利亚资产,价格低于预期的8亿至10亿美元。因此,中印在海外并购中结成盟友,从而在海外石油投资中降低成本,符合双方的利益。

  另一方面,从南亚的政治版图来看,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南端,其陆上进口的石油及天然气均要途经巴基斯坦,而两国紧张的政治关系,始终是威胁印度能源安全的最大隐患。印度极力希望与中国开展能源项目收购上的合作,其重要目的是可以利用中巴友好关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印度能源的安全供给。

  反观中国,从地缘政治来看,与印度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目前中国石油进口90%以上的原油进口通过海上运输,大部分依靠“太平洋航线”:即经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将原油转运至湛江和宁波。为规避单一“太平洋航线”带来的风险和运输地点、数量的限制,近年来各界一直在热议“印度洋航线”。而这无疑需要印度的配合与支持。

  在分析诸多乐观因素后,我们也该冷静分析对阻碍合作方面的因素。虽然今日的中印关系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双方合作的空间也空前巨大,但它们的利益远远不像西方工业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那样一致。印度这头“南亚巨象”和“中国龙”此次能源联姻的蜜月能持续多久?恐怕谁的心里都没有多少底。一个例子是,去年9月,印度与日本签署了一份石油合作协议,让中国人备感不爽。作为当下最紧俏的战略物资,石油在全世界的开采早已经过了“巅峰期”,正在一步步走向枯竭,而中印两国虽然有相似的利益诉求、且国土接壤,但令人担心的是,由于文化、政治制度上的巨大差异,此前没有合作经验的两个国家,此次能顺畅地接受彼此吗?

  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源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与全球政治经济息息相关。与中国50%的石油进口率相比,印度石油的进口依赖度更高——显然,印度比中国更渴望获得石油天然气资源,为它的快速增长的经济提供能源保障。而经验告诉我们,在拍卖中,联合竞标往往让卖家感到棘手,石油业尤其如此。因此,能源观察家们仍有理由担心,当前中印两家面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王志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3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