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双鸭山案扯出了什么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06:45 每日经济新闻 | |||||||||
叶檀 每经评论员 日前披露的中行双鸭山票据案引起业界强烈关注。由于目前银行改革深化,中资银行“贱卖论”方兴未艾,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发生在并不富裕的东北产粮区的一桩大案子牵动了方方面面的视线,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央行行长周小川都出面表态,可见这不是一桩简单的银行内控不严的案件,而牵涉到中国银行改革之路今后应该怎么走的大是大非问题。
刘明康与唐双宁都表示,正是中行落实监管要求,实行轮岗交流,此案才得以暴露。如果由此推论,该案件不仅没有反映出监管无力,反而是一个监管的成果。 如果再稍微往前追溯一下,我们可以从花旗控股广发行迟迟得不到批复,以及银监会官员对于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比例的强调,鼓励国有银行在境内上市、在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同时也引入境内投资者等诸多方面,均可看出一些端倪。而央行行长周小川作为最受国际业界与学界好评、对于中国金融机构开放推动力度最大的金融官员之一,显然不希望几年前的股市悲剧在银行系统上演:国际上好评如潮,但国内市场环境严酷,迫使国有股减持甫一面世便告夭折,政府与个人信用透支巨大。 双鸭山案件扯出了什么泥?是反映了中国银行业内控机制的完善,还是相反?它说明中国银行业的冰山之深,远非内部之力所能完成,必须借助“洋钟馗”打跑各路大鬼小鬼。 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界与业界人士反对给予国外银行优惠政策或过度开放。这样最终将使外资银行借助内力日益做大,最终成为中资银行的最强大并且是唯一的竞争对手。 如曾经大力推动中国银行业向民资开放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徐滇庆,提出向外资开放可能引发资金分流的坏账和人才流失危机,建议政府学习国外的经验善用WTO规则,将外资金融机构银行的冲击降到最低。国内学者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为代表,提醒银行改革不要过分迷信外资。夏斌认为,在国有股绝对控股情况下,商业银行建立银行高管人员的市场化竞聘制度,是一项很核心的制度。 而一些商业银行高管,如全国人大代表、招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就抱怨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环境不公平,华夏银行董事长刘海燕日前也对外资股东控制股权分散的中资中小银行表示担忧。 不同的人的批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中国的民营银行之父徐滇庆的批评显然不是因为意识形态,而是基于国家金融战略以及民族资本的机会公平,而招商银行等国内商业银行由于处于竞争第一线,自然对于环境的不公平痛心疾首。但后者也并未将争论上升到民资机会平等、保护上市资源等层面。如果上升到此,这些事实上已抢得头筹的银行无疑是在作茧自缚。 分歧到这一步,已经不是海归土鳖等浅层次的争论,无论争论层面还是争论的技术含量,对政策的影响力,都可以视为不同市场理念者、身处不同地位的决策者与学者的分水岭。 这样的争论并非内耗,反而有益。一是作出决策的各方会通盘考虑到各种观点,以求制定的政策具有长期效应,避免出现国有股那样理论上极端正确、各政府部门鼎力支持,却因违反民意与市场规律半途夭亡的大笑话。另一方面,一些常识也借助争论深入人心,在吃外资银行的午餐之前,应该想到事后的埋单行为,在市场中以无竞争求取双赢无异于天方夜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