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经济学家舌辩国有资产流失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 14:48 深圳商报

  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在两会期间提出“国有企业境外上市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石击起千层浪。实际上,早在去年两会期间,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玖就表达了相似观点。此外,去年建设银行在寻求境外上市时,“国有银行贱卖论”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息过。

  中国的经济改革本来就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浩大工程,也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借鉴。但我们相信,观点是不同的,但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使我们的改革能够让国家富裕,让人民共
享。

  【本报北京3月8日电】继业界对国有

商业银行境外上市是否“贱卖”表示质疑之后,有关大中型国企境外上市的不同之声再次响起。本周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两会讨论期间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盲目境外上市已成为危及中国战略利益的核心因素之一,有必要加以规范。大中型国企境外上市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超600亿美元”(相关报道见本报3月8日A8版)。此番言论再次将如何衡量境外上市利弊得失的话题推到了前台。为此,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经济学家。

  是否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600亿美元之说经不起推敲

  不少经济学家首先对“流失600亿美元”这一数字感到疑惑。

  “不能这么算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济学家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表示,相关报道中提到的按照不同市场的市盈率的算法不科学。如果按照市场的市盈率算,国内A股市场2001年的市盈率为60倍,现在为20倍。如果按照市盈率计算,在A股市场上市也造成了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

  这一问题也被抛给了今日出现在政协河北讨论组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对于大中型国企境外上市是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利润被外国人赚、成本由中国人扛的问题,他表示,要全面地看待大中型国企境外上市的问题。上市本身优点是能够筹资,同时要给公共投资者以回报。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卓元则明确表示,不认可纪宝成的看法。大中型国企在境外上市有其积极意义。境外上市一方面可以筹资,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境外上市有各项严格的要求,通过上市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透明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是否危及国家经济安全?

  不能只要安全就不要开放

  记者曾向纪宝成提问:大中型国企境外上市是否已经出现了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现象或苗头?对此,他的回答是,有这样的可能,所以要提出问题。

  成思危副委员长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任何国家都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安全,这次温总理的报告也讲得很清楚,保障经济安全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做决策,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不能因为要保障经济安全,就不开放了,这是个合理把握度的问题。”

  谈到国有银行的上市,他说,建行已经上市,要掌握节奏。建行境外上市以后,中行还要等一等。“目前(企业)并没有一窝蜂到境外上市,不少中小企业是到纳斯达克上市。”成思危副委员长说,“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也是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也不是随便可以去的。“

  有记者问道:“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买IBM会遇到限制,买石油企业也受到限制,但是我们中国目前没有限制外国企业来买我们的企业。是否要为此建立一个机制?”成思危副委员长肯定地说:“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建立这种机制了。”

  是否加剧国内资本市场空洞化?国内股市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优质企业纷赴境外上市加剧国内资本市场空洞化的说法,成思危副委员长对此并不认同。他说,上市本身并不是企业的惟一选择,很多企业在上市和不上市之间做比较,从长远来看,希望(它们)尽量在国内上市。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搞股权分置改革,大中型国企在国内上市还有一个过程。从国内的股市来看,我们对它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但是要有一个过程。如果现在股市一下供应增加很多,但没有相应资金跟进的话,对整个股市是不利的。资本市场的关键是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上市公司质量好了才能解决投资者信心的问题,给投资者以合理回报的问题。“上市公司本身要提高质量,要真正有投资价值。有投资价值的公司不管在哪儿上市都能给投资者带来效益。”成思危特别强调。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则认为,国内资本市场完全可以容纳众多国有企业上市,国内资金供应很充分。“这不是容量的问题,而是对市场结构的认识问题。”李扬说,“十一五”期间,国内资本市场将面临大的发展,大扩容不可避免。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始终存在,到境外上市有时是无奈之举。应尽快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也才能真正实现国人分享优质企业的发展成果。

  相关报道

  它们都选择了境外上市

  【本报讯】从前年的交通银行,到去年的神华集团和建设银行,本来打算要做A(指内地股市)+H(指香港股市)的优质大盘股纷纷放弃内地市场,转而只在香港上市。最后与内地投资者失之交臂,只是因为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后国内市场停止融资。

  曾几何时,当国有大型企业开始到A股市场上市融资时,香港股市惊呼,其作为中国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的功能将很快消失。这种忧虑在2000年1月宝钢股份试图在香港上市失败而转到内地发行A股时达到了顶点。

  斗转星移,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

  2003年11月,香港联交所在北京君悦大酒店大肆庆祝其北京办事处开张。内地一位投行老总深感忧虑地说:“人家都打到咱们家门口来了。”

  2003年,中国人寿、中国人保、

首创置业、中芯国际等重量级国有企业相继在境外上市;2004年,中国石油、蒙牛境外上市;2005年,交行、神华和建行先后在香港上市。

  2004年,深沪新股募资额创1997年以来最低,深沪两市发行的98只新股共募资353.46亿元。我国内地企业2004年海外IPO募资总额首度超过国内A股市场,达78.26亿美元(约626亿元)。仅香港上市的33家内地公司的募资额已高达500亿港元。2004年H股的筹资额较2003年同比增长了130%。

  再看去年的数据,去年11月30日,境外上市外资股筹资额已经达到198.54亿美元(约1600亿元),这已近3倍于2004年A股

股票筹资总额。2005年,深沪新股募资额仅为338亿元。(综合)

  驻京记者 宋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