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诤:医疗走穴不能乱窜 医生高报酬要透明公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 10:38 南方都市报 | |||||||||
中国观察之阿诤专栏 如何解决基层看病难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李文志提出:将医疗单位分成几个大区,建立医务工作者流动机制,小医院的人定期到大、中级医院工作和学习,中级医院的人定期到小医院指导工作或到大医院学习,大医院的人轮流到中、小医院工作。李委员认为,“这种机制一旦建立,必将稳定基层医务工作者,而老百姓则是最大受益者(据3月8日《南方都市
应该说,李委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但是,他却用“走穴”一词来概括之,这实在与其本意南辕北辙。即使是想幽默一把,这样用词也容易引起误会。“走穴”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单位名义(无形资产)做幌子的个人行为。在医疗卫生领域,这样的行为可能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大家熟知的“安徽宿州眼球事件”,就与主刀医生的“走穴”有关。 当然,目前“走穴”现象频仍,的确说明了有一种社会需要的存在。如果仅仅是让“走穴”合法化,很有可能就是允许医生个人以营利为目的到处乱窜,然后给单位交点“管理费”什么的。毋庸置疑,李委员建议的本意并非如此。所以,不如给予这种机制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建立医院间的人才流动与共享机制”。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是很有意义的:譬如,“在家门口让好医生看病,沪上大医院通过扩容或是介入中小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层次。”具体的例子是,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骨科、泌尿科等5个科室已经委托给第六人民医院进行经营和管理,对人员进行重新培训、制定新的分配制度,并增加新的技术项目等等。又如,“由一家大医院辐射周边几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中心把疑难杂症病人转诊至大医院,大医院则为社区中心输送病人提供绿色通道。一些病人在大医院治疗后,再转回社区中心进行后期康复治疗。”具体的例子是,岳阳医院自2004年8月在全市率先与虹口区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建立“双向转诊”网络后,病患看病均次费用大幅下降,每位转诊患者平均可节省20%-30%的医疗费。 当然,上海市的这些做法还局限于其行政管辖区域内。按李委员的建议,实际上可以考虑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将类似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扩大到地区之间,甚至是跨省市的联合。在这样的机制下,医生的行为是一种在体制中进行的有监督的职务行为,医院必须对自己所派出的医生的行为负责,医生当然也必须对自己所在的医院负责。这与所谓“走穴”是截然不同的。 类似的机制,其实以前我们曾经拥有过。但遗憾的是,当时这种机制的运行主要是靠政治压力作为保证的。时过境迁,如果我们现在想要再造这种机制,与时俱进的保证措施应该是以奖励为主。“高薪养医”是国际惯例,但是,医生劳动报酬的高水准应该是透明的,公开的。愿意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边远地区去的医生应该得到与其付出和贡献相一致的劳动报酬。当然,与曾经的做法不同的还有,没有必要要求“下去”的医生一辈子“扎根”什么的,而是根据需要和可能较为灵活地安排这种人才共享和流动。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