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 10:21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记者 王晓欣 在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是在中国江苏生产的,但是,生产1台电脑赚的却是10个苹果的钱。因为要付给英特尔几十美元,要付给微软几十美元,也就是说江苏生产1台电脑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费。据悉,我国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但是,研发投入只占全球的0.3%。在制造技术领域,我国的专利发明数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韩国
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0%左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和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求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在若干产业发展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政策选择。 “自主创新”一词因使用频率最高、流通度最广而成为2005年中国流行语之首。在这一年,中国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激情,自主创新成就迭出: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禽流感疫苗研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制出亚洲第一支人用禽流感疫苗,自主研究的CPU“龙芯2号”诞生,海信集团推出我国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三峡左岸电站14台自主研发的机组全部并网发电等等。 然而,随着近两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去年,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大幅回落,有的已经跌破成本;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亏损企业增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逐渐成为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严重障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低档、高耗、高污染产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却供不应求。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主要表现在,制造业大而不强,产业技术水平低;服务业发展落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高;区域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特别是高消耗、高污染行业产能过剩,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效益。因此,必须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就难以优化升级,经济就难以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就难以成为经济强国和贸易强国。面对新的形势,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才能提高知识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在今年的“两会”上,“自主创新”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钱月宝说,科技创新不仅要重视上游核心技术的创新,更要重视中下游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创新,以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实现创新技术产业化。全国政协委员江泽慧说,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家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如何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何使企业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这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面临的两大难题,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从企业的科研投入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一成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056%。根据国际经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低于3%意味着这个企业没有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达到10%。以国内极具发展潜力的海尔集团和华为公司为例,海尔集团由于重视技术开发,已从一个街道集体小厂成长为一个年销售额上千亿元的跨国家电企业,其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有一支强大的科技开发队伍,拥有专利3000多项。在通讯行业居全球技术发展前沿的华为公司,其成功的关键也是重视技术创新,全公司2.3万名职工中,从事技术开发的有1.3万人,去年技术开发投入45亿元,占销售额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投入的主体、利益的主体和风险承担的主体,当然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是把企业推向市场,引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为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服务和指导;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一是整合资源。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资金变为技术、技术变为资金、资金变为更高层次技术的良性循环。二是明确目标。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抓住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重大课题,确定科学合理的创新规划,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并从政策上鼓励技术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重视人才。要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聚积人才、激励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机制和制度,为人才施展才华开辟空间、提供舞台,为人才的成长和使用提供机制和制度的保障。 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要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实现企业发展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 完善财税金融相关政策 按“十五”计划指标,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应提高到1.5%以上,但是,实际上去年这一指标仅为1.3%。表明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全国政协委员方廷钰指出,科技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到70%的水平。中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必须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但是,政府的作为可以使这一进程加速。日前,国务院公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要求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在金融支持上,应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引导商业金融支持自主创新,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 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正是科技创新,特别是企业技术开发充满风险的过程,为金融的介入提供了用武之地。对高科技企业来说,只有准确地识别技术开发中的风险,并成功规避这些风险,才能真正让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风险转移及风险管理恰恰体现了金融职能与优势。 自主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离不开一个成熟和强大的资本市场的支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层次结构还比较单一,现有制度安排远远不能适应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以及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大大拓展了资本市场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又赋予了资本市场更为宏大和艰巨的使命。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发展;二是加大“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大科技融资力度。建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市场运作机制,指导投资者和服务机构为高新技术创新项目融资,完善投融资指导、上市融资、产权和股权交易、中短期借贷市场平台。 科技创新,谋求的不是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实质性社会进步与企业发展。只有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完成,才有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