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此乃市场选择结果 国企海外上市何罪之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23:11 新京报

  据3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最近人大会议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发言表达了对目前大量大中型企业赴海外上市热潮的担忧。

  他认为,这一趋之若鹜的现象带有强烈的盲目性,可能危及中国战略利益的核心因素,必将对国家利益和未来发展战略带来很大的冲击。根据他提供的数字,海外上市中国公司总数已经达到310家,其中80%是具有垄断地位的优质企业,总市值达到3700多亿美元,是深
沪两市可流通市值两倍多。在今后两三年,还有上百家企业打算海外上市。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

  纪宝成认为,这一盲目现象将造成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空心化和边缘化;而国有企业过多的海外上市以及过分的国际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未来发展战略实施;大规模海外上市将带来资产流失,影响本国利益的更好实现。

  而中国不缺资本、市场,也不缺改革动力,以这些方面的不足作借口到海外上市说不过去,政府不应当采取这样的政策。

  对于纪宝成的发言,当然是对国有企业到海外上市的一种思考,但我们也需要分析这种思考的逻辑性、实现性是否合乎市场法则,是否有利企业及国家经济发展。而且,我们还得看这种观念是否站在整个社会利益上来思考,是否表示了一种社会进步。根据这样一些标准,我认为纪宝成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对于这个问题,确实有不少人持有类似观点,认为如果让中国大量的优质公司到海外上市,或让大量的国内优质上市资源流向海外,是不利于国内证券市场发展的,因此国内政府机构就得采取相应的政策来保护这些上市资源。

  当然,出于对国内证券市场利益考虑,这样的说法没有什么错。但是,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国内符合条件的拟上市公司是否能够自由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条件,仅仅是通过行政的方式把这些上市资源留下来,实际上是留不住的。

  因为,一则市场在变化,拟上市公司的本身也在变化,如果这些拟上市公司不能够把握相应的机会,那么这些拟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源也会随之而去;二是如果这些拟上市公司本来有市场机会,但是又不让其发展,比如无论是国内或海外都无法让其上市,那么伤害的不仅是这些拟上市公司,也会伤害国内的经济,更是伤害了国内证券市场。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严格控制国内的公司到海外上市,只能让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举手待擒,还没有与他人竞争就败下阵来。可见,早些时候国内大量的企业到海外上市并非是一种盲目性,而完全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可提高国际化程度

  还有,大量的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国内企业国际化程度提高,是否会有损于国内证券市场,是否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从经验上来说还是从理论上来说,其答案都是否定的。

  一般来说,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企业国际化的程度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其竞争力就越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际化的企业并非是无根浮萍,无论其国际化程度多高,都是会把企业最核心的业务或流程放在本土,都会把其创造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本国。特别是当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练得一身功夫之后,回馈国内市场是它们的必然选择。比如,最近H股公司纷纷希望回国内市场上市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只会对国内证券市场、对国家经济安全及经济发展战略起到正向作用。

  海外上市并不意味着国资的流失

  还有,大量的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并不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也不意味着让国内经济发展之成果仅是让国外资本分享。一般来说,市场的价格是什么?自然是买者与卖者交易之结果。如果交易没有达成,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的出价只能算双方的一种愿意,这不是市场价格。可以说,国有企业上市,如果能够在比较严格评估程序下,经过反复地比较与筛选,双方又在多次的谈判与博弈下达到成交价格协议,那么这种交易价格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我们用国有企业股改上市后的价格来判断先前的交易价格是否合理,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两者交易的东西已经完全不同了。既然是不同的东西,我们又如何来用国有企业上市后的价格来判断以往国有企业价格是高是低呢?可以说,国内企业上市不仅能在其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发现其内在价值,而且可以在其股份制改造、公司重组与上市后的竞争中增加其市场价值。在目前的情况下,大量的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不仅没有让国有资产流失,让其经济发展之成果让国外资本分享,反而是让国有企业体质增强了、市场价值增加了。

  总之,从经济分析角度来说,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无论是国有还是非国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也是增强中国经济体质的最好途径。

  □易宪容(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