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零工资就业彰显高等教育陷入困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 10:05 红网

  据媒体报道,继大学生就业出现“800元最低工资”之后,近来又出现“零工资就业”。某校一名大学毕业生日前四处找工作,因没有工作经验找了几家单位都被回绝了,情急之下提出工作后半年或一年内不要工资。

  而李小姐在上海一家公司“零工资就业”已一年,如今工作能力终于得到肯定,极有可能被公司留下,结束零工资的历史。(3月6日 人民网)

  “零工资就业”并不是个新鲜事物,笔者有位同学去年毕业,去了一个乡村高中教书,他遭遇的情况也是“零工资就业”——一年没有工资,每月只有60元的生活补助,这还是学校的“恩惠”——他“忍辱负重”,为的就是能在一年后得到学校的编制(所谓的“铁饭碗”)。但一年后学校“食言而肥”,他一气之下去了深圳,在一家公立高中教书,待遇相当优厚。用他的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我前几天曾经写过《大学生身价等同农民工是警示但勿哗然》的文章,认为“大学生身价等同农民工”纯属正常,是警示,但没必要哗然。但这里,笔者实在很难苟同“零工资就业”现象。

  如报道所言,“零工资就业”也许有利于毕业生尽快找到工作,但其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违背了按劳取酬的原则,很可能被一些蓄意免费使用劳动力的老板钻了空子,让本来就不怎么规范的就业市场变得更加无序。再者,它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们以消极的“人浮于事”的心理暗示作用。工作单位对人才没有培养耐心,很可能会养成追逐人才频繁流动带来的浅薄化获利习惯;人才的个人成长更没有必要的安定和谐环境,他们通常会满足于“这山爬来那山高”频繁跳槽的取巧和虚荣里。更糟糕的后果是,它加剧了“上学无用论”在公众中的负面影响,以及短时期内大学毕业群体对更高学历的盲目追逐。

  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时期,并没有到达高等人才(大学生)饱和、过剩的时间段。究其原因,一是高校近年的盲目性扩招,大学生培养和接纳之间非但没有“配合默契”,甚至他们间连基本的“对接标准”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没有达成统一:你生产是螺丝,而我要的是螺母,从而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性”过剩;二是高等教育培养体制本身出现的问题,毕业生素质和用人单位要求间呈现了巨大的“预期裂层”,所谓的高才生并不能胜任用人单位认为是最基本的工作。在用人单位无法或不愿强加自己支付成本的时候,他们甘愿聘用农民工来填补这个落差。这实质上是让大学毕业生成为牺牲品,来承受高等教育困境陷入困境后的苦痛和后果。

  因此,“零工资就业”是一个不正常的应该警觉的现象,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稿源:红网)

  (作者:李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