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科学发展观的新内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 09:43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程瑞华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思想和任务,也是解决前进中新的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之举。

  单位GDP能耗降低20%意味着什么

  “十一五”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既从产出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人均GDP翻一番,同时也从投入的角度提出另外一个约束性非常强的指标: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这是投入指标首次被列入国家五年规划之中。这也意味着今后5年能耗年均必须下降4.4%左右。

  过去我们制定计划更多的是从产出的角度提出目标和要求。但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产出,不能再用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方式,来实现人均GDP翻番。既有产出的导向,同时又有投入的导向,这使五年规划的目标体系更加完整。

  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有10多年了,然而近年来,在许多地方、许多领域,增长方式转变依然不尽如人意,粗放的、低端的、雷同的产业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项目屡禁不止。这一现象不仅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就是领改革开放之先的东部沿海也同样存在。前不久,长三角经济首次出现的整体增速“滑落”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已难以再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前行。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也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这绝非危言耸听,而且有数据实实在在可资佐证。2004年对国内500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9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119个城市超过三级标准,50个城市的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足50%,部分城市饮用水水质达不到标准。由此可见,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不可取,代价太沉重,得不偿失。

  今后五年,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除了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很重要的即是组织形态的变化。对此,此次《建议》提出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议,集中体现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二是强调注重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当前,城乡差距不仅仅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更大的差距是公共服务的差距。要缩小城乡差距首先要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尤其是体制性因素导致的公共服务的差距。因此,我们除了强调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外,更要强调把公共服务的职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扩大公共服务对农村覆盖的范围,对低收入者的覆盖范围。

  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

  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悖论特征的过程。在人类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时候,也逐渐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难题,尤其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由于对科学技术运用不当和控制失调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最明显的表现是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其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惟效率是从的发展观,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片面化,即只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而忽视了对环境的维持和保护。

  在过去2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至2004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中国的基本国情严重背离,这样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一方面,十几亿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要顺利解决巨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特别是解决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未来15~20年,中国必须保持超过7%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面临着严峻和紧迫的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例如2003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4%,而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消耗量分别占7.4%、31%、30%、27%和40%,显然,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而必须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从根本上说,目前体制上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障碍。比如,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而造成的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再比如,投资体制不合理导致了建设规模的盲目扩张;还有,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以及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政策,促使耕地急剧减少等,都是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和资源浪费的根源。转变增长方式,发展集约型经济,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深层次矛盾,来为其发展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

  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而作为其基础的环境问题则根源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因此,要解决好环境问题,在根本上取决于以先进的发展观为指导,对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作出调整与变革。我国要破解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有关要求加以具体落实。在实际工作层面上,试行绿色GDP的发展评价体系就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

  因此,要想避免和克服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以追求速度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代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持发展的速度,更要改变发展的模式,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正确路径

  “十一五”规划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把国民经济这一“

蛋糕”做大、做优、切好。其中,所谓做优,就是要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不小,多项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许多方面大而不强。在新的阶段,加快经济发展不能再依靠低水平的数量扩张,不能再继续维持那种“薄而脆”的扁平式发展模式。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果不增强自身实力,不提高整体素质,我们就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强大不起来。

  因此,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就是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

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突破口。以冶金、煤炭、
化工
、建材、造纸等行业为重点,进行循环经济再造。推行清洁生产,实行全面节约战略。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以机制转换为动力,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十一五”规划从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思路。概括地说,就是要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在今后的几年中,我们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