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点名词解读这个春天的不平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23:32 中国产经新闻 | |||||||||
撰稿/CIEN评论员 商寅泉 2006年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在昨天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开幕会上,温家宝总理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一年中国的发展目标。结合近一个阶段频繁出现在生活中的景象,我们鲜明地感受到2006年这个春天扑面而来的新气息,在纷至沓来的令人振奋的春之万象中,我们仅从几个热点名词,就可以看到这个春天的不平凡。
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它象征着一种既有良好基础,又有发展空间的态势,又表示着一个具有阶段性目标的概念。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一个个五年计划指引了中国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进入十一五之时,我们顺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把“计划”改成了“规划”,于是十一五规划即频繁地出现在生活中。这一词之改,将被记录在中国发展的史册上,因为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全部内涵。作为开局之年的2006,无疑将受到不同于一般年份的重视,因为“万事开头难”。调准航向、打好基础、统一认识、协力前进,是2006年要做的主要工作。要想在未年5年中圆满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有一个漂亮的开局之年比什么都重要。 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我们千万不能轻视这个提法。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热点,自有它的道理。改革开放27年,中国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国力迅速增强,这是令我们为之自豪的事实,这个成就包含着全体中国人的心血与贡献。但是,经济发展、GDP指标增速高居世界前列,是否就意味着中国进步了呢?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的文明发展有了促进作用了呢?是。但不完全。只有经济发展,没有社会进步,这个国家就可能会走向畸形发展的道路。只有物质丰富,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这种丰富只会带来后患。只有“真金白银”的不断累加,没有社会事业的齐头并进,这种崛起只会给世界带来恐慌。党中央提出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正是准确地、适时地把住了中国发展的脉络,开出了对症下药的方子。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目标,地方政府如何动作是关键一环。 新农村建设。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农村“三农问题”为主题,在连年大幅减免农民税赋负担的基础上,今年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艰巨任务,它将惠及多达9亿人口的农民。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一项工程,是人类涉及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从制度到环境再到每一位个体的改善与提高的庞大工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改善物质条件、发展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等等,都是需要稳步推进的重要工作。而最能体现新农村的“新”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是新柏油路、新式别墅,它应该是医疗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以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节约将面临资源危机的迫近,不创新将面临着无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无法与世界发达国家竞争未来的危险。温家宝总理在昨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具体地提到了政府启动178项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项目,对建设节约资源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明确目标。 一年一度春草,一年一度新绿。2006年的春天,热点名词伴着春风,吹进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它从一个侧面,昭示了这个春天的不平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