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红包可令医患关系更和谐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09:02 中国经济时报 | |||||||||
■殷国安 在两会开始的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吴博威发出呼吁,要社会宽容看待医生收“红包”问题,并称收“红包”可令医患关系更和谐。 吴委员说:“不必将‘红包’概念负面化。现实中,很多病人术后是出于对医生的
在中国,无论是官员还是群众,无论是卫生系统还是其他系统,无论是医疗系统的官员还是医生护士,“红包”早已成了公认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是大收“红包”的医生,也只能在“收”还是“没收”上进行辩解,一旦拿出证据,则望风披靡。现在,吴委员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为“红包”正名,实在有石破天惊的气势,是本次两会放出的一颗“政治卫星”。 我们首先觉得,“现实中”的很多“红包”都不是患者在术后出于感谢,主动给医生送的。大多数是在手术之前被迫给医生送的。医生用手上的权力作要挟,把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作赌注,公开或暗中同患者家属讨价还价,达不到目的,则在手术中千方百计刁难,设置障碍,甚至不惜酿成事故。达到目的,则当面分赃。这种收“红包”的行为和强盗拦路抢劫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老百姓把这样的“天使”称为“恶狼”。我的邻居对他作白血病医生的儿子说:“孩子,我们家是农民,不能收人家的‘红包’,人家看病都弄得人财两空啊。”儿子说:“爸爸,我一个月才收5000多元,我们主治医生,一个月没有一万二交给老婆,是过不了关的。”“红包”已经成为老百姓看病贵的一个帮凶。 正因为如此,全国上下才枪口一致地治理“红包”,提出作为“商业贿赂”处罚,在长期治理几乎无效的情况下,许多人甚至提出用“重典”。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应该研究的是如何使治理“红包”收到预期的效果。吴委员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宽容术后“红包”,这在方向上就已经是南辕北辙了,而且将来,是没有人能够区别“术后”与“术前”的,无法区别是自愿送的还是强迫要的,“红包”害民的问题自然更加无法遏制。如果这样的理论能够成立,则干部提拔之后的送礼也就可以算是感谢,买官卖官还成什么问题? 吴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日本,患者当着很多人的面公开送礼品给医生。但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告诉我们,日本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至于说这样就能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这种让强势者压迫弱势者合法化,让弱势者更甘心地忍受欺压而达到的和谐,是不符合和谐社会的28个字的要求的。如果是这样,当初农民能忍受地主的剥削压迫,岂不是社会“和谐”到连土地革命都不要搞?我们的整个革命反而影响了统治阶级的“和谐”?弱肉强食不是和谐。 近来理论界有人指出,代表委员要由身份代表向利益代表转变。吴委员发出如此呓语,正是他的身份决定的。他本人是山西医科大学教授,他的发言完全代表了医生的利益。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一个政协委员作为本界别的代表发言时,维护本界别的利益是不奇怪的。但是,身份代表在维护自己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时,不能为所欲为,而应遵守一些起码的底线,例如法律底线,不能无视法律而发言;例如道德底线,不能违反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例如事实底线,所反映和所作出建议的事实依据必须真实;还有公共利益底线,不能用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办法来实现被行业的局部利益。如此看来,吴委员不仅只是医生的代表,而且是收“红包”的部分医生的代表,实在有愧于全国政协委员的称号。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