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金融安全最大的威胁是体制落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 16:27 中国经营报

  作者:巴曙松 来源:中国经营报

  从规则制定的角度来看,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内资和外资银行应当基本遵循统一的监管原则和法律框架,与此相对照,中国传统的银行立法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分别立法的做法已经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

  目前的内资和外资银行,在不同领域分别享有政策优势和政策的劣势,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展开。例如外资银行在客户和地域方面受到的限制多一些,但是在税收优惠、同业借款期限方面则得到更为宽松的政策条件。未来的银行立法应当同时适用于加入世贸之后的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这个共同的商业银行法基础上开展平等的市场竞争。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一段“水土不服”之后,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真正给中资银行带来了竞争压力。

  2005年上半年上海外资银行盈利同比增长高达68.3%,大大高于上海中资银行不足20%的增长率。在资产质量上外资银行也高出中资银行较多。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上海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上升。2005年6月末,上海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3571.8亿元,同比增长13.3%,市场占比12.6%,比年初上升0.5个百分点。

  可以判断,在内资银行受到利率、

汇率改革和政府宏观调控约束的情况之下,外资银行凭借优越的管理技术和对于本土市场的逐渐熟悉走上了快速发展之道,已经对内资银行的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此外,目前中国的合资金融机构大多要求中方控股,至少是拥有50%的股权。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力度的加大,外资优惠待遇的消失以及业务限制的逐步取消,外资公司将逐渐谋求控制权。这种势头已经开始显现。随着外资银行全面开放时间的迫近,对于现有中外资银行竞争现状、外资银行可能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威胁、未来的政策走势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和定位。外资银行对于内资银行的业务冲击可能会逐步全面展开。

  另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围绕国有银行是否“贱卖”和外资入股是否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应该说,由于投资者入股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和一年以上的战略锁定期,以及中国银行业面临的诸多“制度性折扣”,从银行上市后的股价来比照战略投资者入股定价是否过低并不科学。

  对于中国的金融安全威胁最大的实际上是一个持续糟蹋公众储蓄、制造不良资产的落后银行体系,如果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银行体系,则是中国金融之幸。

  从国有银行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场讨论也提醒我们,“花钱买机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确实要依赖于更多的制度保证和改革的后续推进。在国有银行改革过程中,中国

银监会提出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10项要求,虽然从表面上看与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对于公司治理的界定较为一致,但实质上存在诸多的“形似神异”之处,例如由于严格的市场准入导致投资者进入银行很难,银行的控制权市场也就失效,丧失了外部治理约束功能。同时,银行董事选择的非市场化和董事会功能界定模糊问题将直接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效率。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