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公众辩论有助于推动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 10:18 南方都市报

  刚刚过去的2005年,被人们称作是“反思改革年”。对于在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国企、教育、医疗和住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等,媒体和公众进行了深刻反思,议论风生水起,批判声不绝于耳。应该说,出现这样的辩论和反思是正常的,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种必然,不应视为“反常”。

  改革中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辩论得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改革中问题的出现,更
与一些弱势群体无法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缺乏话语权密切相关。比如说国企改革,许多地方搞的是暗箱操作,对于自身权益,工人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也无权置喙,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国有资产流失、下岗职工权益受侵害等问题,实在在情理之中。那么,当各个群体都可以表达时,显然就意味着今后改革决策的作出就可能更接近于真理,对此,难道不应该欢呼吗?

  众所周知,话语权的多寡与权力、地位、金钱等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广开渠道,才能让弱势者得到更多的表达机会。而互联网的出现,正弥补了这一点。而且,互联网上的表达往往来自于人们的亲身感受,很多都反映了改革的真实,对于修正改革的偏差大有裨益,无疑是应该尊重与重视的。

  真理越辩越明。列宁说,“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是可笑的”;顾准先生说,“弊害不怕公开骂,骂骂总会好些”。那为何要对于公开的辩论或是公开的骂感到不满呢?近日有论者批判了“将利益群体矛盾公开化的做法”,但“矛盾公开化”远比遮掩矛盾、粉饰太平要好得多。

  论者说“这种讨论实际上历来对改革帮不了忙”,“历来”二字,似乎窥透了历史。但“历来”的辩论和批判,真的对改革帮不了忙么?30多年前关于“真理问题”的那场大辩论,达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共识,难道不是对改革帮了很大的忙么?

  更何况,当前出现的辩论,已不是往日的光景,并不是如当年那样要上纲上线、将谁一棍子打死,而更多地是在表达利益群体的观点和诉求,呼唤公平和正义。

  在大辩论中,或许会有愤激之词,会有不理性之语,但这不能成为畏惧公开辩论的理由。即便有些话不是真理,甚至是谬论,但给这些话以表达的平台,并不会让天塌下来。

  (原载2月28日《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孙立忠,本报有删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