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资源绩效仍需立足自身比较优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 07:03 东方早报 | |||||||||
早报特约评论员 陆志明 上至中央大政方针、下至媒体大众话题,建设节约型社会无疑是时下最受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2月28日发布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首次提出了综合评价节约型社会的节约指数,并对世界上主要的59个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计算排序。结果表明丹麦是资源绩效最好的国家,中国仅排在第54位。
报告同时指出:从1980年至2003年,中国基于10种主要资源和污染物的节约指数平均每年下降4.9%,说明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节约指数下降趋势逐渐变缓,2003年又出现反弹。这说明在现有条件下,“十一五”期间提高资源环境绩效的难度将加大。 受制于能源、资源供给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传统强调高投入、高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所能挖掘的潜力早已耗尽,并且其早已造成的环境破坏成为目前经济增长中的主要阻力之一。因而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无疑是中央和社会各界寻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破题所在,毕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节约资源、优化环境的目标。 然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否意味着放弃原有的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致力于发展现代低能耗、无污染的高科技产业。这一点在国内经济学界早已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一方认为,根据最经典、也是最实用的要素禀赋论,中国的相对比较优势无疑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在高科技领域中国并不具备比较优势,因而中国应立足于自己的优势,而不该盲目追求不具备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另一方则认为,不应仅看到目前的优势,还应着眼于世界发展潮流,积极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这两方的观点都没有问题,只不过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坚持自身产业优势论者吸收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适合中国国情的精华所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毫无疑问是我们现阶段最大的优势,所以传统强调投入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不能放弃。这也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铁矿石等能源资源需求一路猛涨、节约指数下降趋势出现反弹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首先要做好的还是充分发挥自身的禀赋优势。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绩效才有现实意义。因为产业的升级和革新,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必须立足于现有优势产业的不断成熟。当然,立足于现实并不等于受制于现实。如果不做好未来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数十年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会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因而双方的观点可以认为都有可取之处,其区别仅在于着眼点不同,完全可以容纳进统一的发展框架。而事实上在国内早已有先行者出现,此次中科院《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将上海列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节约指数”排名双重第一,这表明上海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已走在中国的前列。 近年来在与长三角腹地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上海逐渐将其城市定位从原来的建筑、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制造基地转变为以金融、商业服务为核心的现代功能型城市。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建立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两省制造业为基础的长三角经济带。 这一发展战略目标无疑推动了上海经济增长模式向节约型转变,从注重经济增长的量到经济增长的质。在近期结束的地方“两会”上,上海市政府提出更新的政绩考核体系,传统的GDP等经济数据则逐渐淡出光环,同时调低未来的GDP增长预期,这恰恰表明了上海市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政府定位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传统量的考核体系退出,而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创建节约型的社会发展模式同样也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上海的经验能够迅速辐射到全国,早日促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质的转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