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炒国企还是炒温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 16:32 新民周刊

  在温州话里,“翻”含有“炒作”、“吹牛”之意,是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温州之所以有今天,与温州人喜欢实干不喜欢“翻”的行事习惯与文化性格有关。

  撰稿/陈东升

  一次寻常的商务活动,温州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几天,无论在“百度”
还是“google”上,只要你点击“温州”,有关“温州民营企业携带百亿资金到北京炒国企”的新闻便会扑面而来。

  洽谈会变成媒体秀

  温州这些年来一直难得清净。自去年上半年以来,有关“温州炒楼团”、“温州炒油团”、“温州炒煤团”之类的消息经常充斥在某些媒体的版面上。这次温州民营企业组团北上考察洽谈北京国企业改制尚未成行,一家中央级媒体就提前刊出大幅报道:“温州商团携百亿巨资进京‘炒’国企”。文章“炒”字当头,说:“炒房不利,炒煤遭遇国家投资煤矿政策的准入瓶颈,温州企业家只能通过产权运作进入实业。这是最后的晚餐了。”有意把活动往“炒”字上引、往“团”字上靠。

  这原本是一次寻常的商务考察活动。去年12月,北京产权交易所携带180个国企改制项目,到浙江杭州、绍兴、温州等地进行推介活动。作为那次活动的回应,温州市十几位感兴趣的民营企业家这次自愿组团飞赴北京,对国企改制项目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但由于这次考察洽谈活动蕴涵着“温州民企”、“北京国企改制”等敏感字眼,结果变得不同寻常,国内外媒体蜂拥而至。25日上午,北京方面在金融街洲际酒店五楼举行“投资北京——温州企业投资洽谈会”,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参加会议的温州民营企业家不到20人,到场采访的境内外媒体倒有40多家,投资洽谈会变成了一场“媒体秀”。

  虽然最后部分温州民企与北京方面达成多个合作意向,但实质上谁都明白,对大多数温州民营企业家来说,这次在京属于走马观花,既没签合同,更没“炒国企”,如温州民营企业家何江善所言:“只是来看一看。”

  “炒”国企还是“炒”温州

  就是这样一次普通的商务考察活动,在一些媒体笔下又是以何种面目出现的呢?打开网络,人们看到的是诸如“温州商团携百亿巨资本进京‘炒’国企”、“温州民资北上京城争食国企”、“温州炒房团进京买国企”之类耸人听闻的标题。

  点击阅读文章,人们发现考察团的民营企业家人数被越写越多,从开始说40多人,但说着说着,变成了60多人;“携带”的资金数额也被越写越大,从开始的100亿,到后来居然变成了6000亿。活动内容被随意撰写着,普通考察被说成“炒作国企”,洽谈几次就被说成“已经买下”。

  一位温州民营企业家说,这其中一些说法其实非常拙劣,稍微动点脑子就会看出破绽。比如,八字还没有一撇,哪个民营企业家会“携百亿巨资进北京”?这位企业家检索有关温州民企进京洽谈考察的媒体报道后大发感慨:这次不是“温州民企炒国企”,而是“媒体借机炒温州”。

  看你还“翻”不“翻”

  其实,媒体炒温州并非始于今日。改革开放20多年,温州人率先创办家庭工厂,率先办股份制企业,率先跑供销,率先办市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军里,敢为人先、勇于领跑。由于“新近发生的令人感兴趣的重要事件”在温州源源不断地出现,以捕捉新闻为天职的记者们也就不断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片神秘的土地。

  《温州纪行》、《温州悬念》、《温州的挑战》、《温州的启示》、《温州大爆发》……媒体的竞相报道,使温州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以至到了后来,凡与“温州”沾上边的新鲜一点的事情,只要稍加包装炒作,即可成为一条获得轰动效应的新闻。

  所谓“成也媒体、败也媒体”,部分新闻单位将一顶顶“炒”帽扣在了温州人头上,于是乎,真真假假、以讹传讹,“温州炒楼团”、“温州炒油团”、“温州炒煤团”、“温州炒国企团”之类的消息便连篇累牍地出现在一些媒体的版面或屏幕上。

  温州人对此不服。他们说,所谓“炒房”,实际是买卖房子。我国并无法律法规限制、禁止市民买卖房子。市民用自己合法挣来的钱买了几套房子,在房市上投点资,自己承担风险,自己享受利润,何错之有?但怎么到了温州人身上,就被媒体指责为“炒房”呢?亲朋好友结伴到外地买房子,但因为带来当地

房价上涨,媒体又将罪过归到温州人头上,一顶“温州炒房团”抬高房价的帽子又立刻扣过来。

  温州人说,无论是办企业还是做生意,温州人历来就喜欢跟风、攀比、模仿。如果硬要把亲友的“结伴而行”说成是什么团,那这“团”也是既无组织结构、彼此又无利害关系的“散兵游勇”,这与那些有预谋有组织、利用巨大资金优势操纵市场牟取暴利的“炒作团”又怎么可以相提并论?

  再如“炒煤”。实际上,这只是温州属下平阳、苍南一些民营企业在山西等地的正常投资行为——这些投资者大多为井巷作业者出身。凭借多年积攒的原始资本投资开采煤炭资源,本来这也是桩蕴藏着巨大风险的买卖。他们赚的钱哪怕再多,大部分也是辛苦钱,属于合法收入。

  曾几何时,一些媒体也曾对此大唱赞歌,说温州人市场眼光独特,说“温州人像太阳,照到哪里那里亮”——但国家限制煤矿开采政策出台后,一些媒体对自己的往昔赞歌、对温州人投资内陆地区所做出的贡献视而不见,仿佛一夜失忆,对所谓的“温州炒煤团”口诛笔伐、怒目相向。

  在温州话里,“翻”含有“炒作”、“吹牛”之意,是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温州之所以有今天,与温州人喜欢实干不喜欢“翻”的行事习惯与文化性格有关——一些有实力的温州民营企业家往往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几个亿的投资项目。2004年,号称中国最大民营财团的中瑞财团在温州高调亮相,声称自己能调动上百亿资金,当时就有温州市民在暗中撇嘴,说“会叫的猫儿不会逮老鼠”;去年,中瑞财团的曼哈顿

房地产项目搁滩,拖欠温州市政府土地款高达七八亿元而长期不还,茶余饭后,一些温州市民把此作为谈资,哂笑说,看你还“翻”不“翻”!

  媒体狂炒温州,有它自己的小九九,只是这么一来,温州人不得不背上“炒”的恶名而受人误解,受人责难。好在温州人并不太计较这些,改革开放20年多来,对温州的指责与关于温州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历经风吹雨打,面对起哄,温州人早已学会微笑,面对喧闹,温州人早已练就沉着。20多年来,温州一直就是在外部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

  自王建满主政温州担任书记以来,温州全市上下正在扎扎实实进行着“实力温州、活力温州、和谐温州”建设,正在一步步一件件地推进“四大工程”建设。这些,并不具有轰动新闻效应,也吸引不了某些媒体的关注,但它关乎国计民生,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与温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有着实实在在的联系。温州人说,现在温州埋头苦干的是这些正事,温州本地干部群众关注的也是这些正事,对媒体“炒作”温州这个团那个团,温州人没时间理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08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