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如何防止民族企业成为外资眼中的破烂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 09:12 中国经济时报 | |||||||||
北京评论 叶檀 有人对民族工业被外资廉价收购愤愤不平,认为是优质资产卖了个破烂价,不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致命毒药。从摩根斯坦利、花旗收购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到建行IPO,以及迟迟未获批复的花旗入主广发行,向外资贱卖的道德谴责一直强影随形,这与卖国的指责也就一线之隔。
应该认清一个基本事实,中性的外资并不必然以败坏他国经济为能事。就事论事,中国企业的廉价,仍然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 笔者一直强调,因为我国的银行、国企等资产欠缺充分的市场价格发现系统,所以,对于外资收购价很难以高低定论。有人以建行IPO价格与上市后的溢价对比,认为国资被贱卖,但银行内部人士以及有关主管部门照样拿出相反的例证,如在谈判过程中外资的退出要挟,外资对于隐性制度成本的担忧,以及参股的汇金等公司所赚的钱成倍于外资入股金融机构,振振有辞地加以反驳。孰对孰错,就是上帝也分辨不清。参与中行引资工作的某权威人士曾说,“的确到底每股能卖多少钱,我们自己心里也不清楚。”如此这般摸着石头过河,金子卖出个金子的价格算是万幸,卖出个破烂价也并非不可思议。 只有在市场做出本能反映之后,我们才不得不承认这一覆水难收的既成事实。以2002年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向高盛协议转让两包价值4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而论,高盛出价2.1亿元。价格低到长城各地的办事处纷纷抢先处置资产,处置价格都高出长城总部开给高盛的价格。即便如此,资产管理公司也并不认错,如今更作为优质金融机构杀入券商行业,向投行蜕变。 市场难以发现价格的根源就在于竞争不充分,有人在市场设置禁区形成封闭或半封闭市场,导致某些资本无法在市场举牌。这使得价高者得这一基本的经济法则在国内企业收购上屡屡失灵。当只有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买家的时候,必然形成买方市场,定价权由买方操控,说你的企业是垃圾那就只能当垃圾处理,股权收购成了典当行。当然,另一个原因是私下的利益输送管道,金子通过暗中的管道流向不可知的黑暗群体,垃圾浮在表面。 要解决民族企业并购成破烂行的现状,舍开放市场之外别无他途。让市场区分黄金、白银和青铜,并且开放市场的过程,也必然成为一个信息公开的过程,亦可割断利益输送链条。 现在对于国内某些资本主要是民资的收购禁止,大多以民资弱小,以及民企管理体制的滞后为由,但这样的借口禁不起事实的推敲,民资数量之庞大仅举温州资本就足以说明问题,而在中国市场逡巡寻找投资机会的游资据谢国忠估计也有上万亿。另一方面,市场的草根状态也并不是市场理念落后的原因,事实上,在温州一带的地下金融的信用以及有效性是国内最佳的,这一市场内生的自律机制才是最有持久的生命力。 许多引入外资的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以及垄断行业的国企,为市场的封闭叫好,他们认为自己不缺钱,缺的是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市场理念,外资,只有外资才能胜任中国企业的教父角色。 果真如此吗?在一个缺乏信用制度约束的土壤中真能移植成功市场之花吗?这就像一个上市的公司口口声声说融资不是因为缺钱,而仅仅是为了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样,在中国股市发展历经惨痛的今天,已经变成一个带着泪水的大笑话。事实上,从股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只有开始阶段的草根时期才内生形成一定的市场约束,而后大批国企以改制为名进入股市,不仅没有使这些企业成为市场化的独立主体,反而让市场变了性。要给这一灾难性的后果消毒时间将极为漫长。 与此相应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保证那些仅占部分股份的外资有兴趣和动力为民族企业的市场机制买单——需知,引进技术、资金与人才都是成本——而不是这些外资变性为利益链条中的一环,大赚轻松钱? 答案已经很明确,我们到底想让民族企业变成什么?如果我们继续以封闭市场等方式让民族企业变成垃圾,那就真的会成为垃圾;如果我们爱如珍宝,让市场发现他的价值,那我们就能发现不少黄金,并且通过改制使一些有潜质者变成黄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