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热钱FDI化:中国引资之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0:41 上海金融报

  傅 勇

  根据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2005年FDI为603.25亿美元,5年来首次下降;外汇局新近完成的外商直接投资统计额为824亿美元,远高于商务部的数字达220亿美元。据称,差距之大,历史上还是首次,从而引起业界极大关注。

  如何看待统计上的这个巨大差异呢?

  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同一个经济活动,两家部门的统计结果为何出入甚大?显然,这些所谓的FDI看来来路并不光明正大,否则就不会不经手商务部。其实,毋庸讳言,这些“身份不明”的FDI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暗赌人民币升值的“热钱”。考虑到汇率问题的敏感性,这则篇幅不长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引人瞩目就不足为奇了。

  上周五,人民币兑美元自“汇改”后,已累计上升0.83%;与去年7月21日一次性重估的2%叠加,人民币兑美元上涨幅度接近3%,达到

汇率改革以来的最高点。加之,中国的持续顺差和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压力,市场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抱有预期并推动“热钱”进入国内也是符合“理性原则”的。实际上,去年年末,关于翌年2月中下旬将会再次升值的传言一度风声水起,这是“热钱”急增的重要背景。

  不过,在笔者看来,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热钱”流入方式的变化。此前,普遍认为,性质上属于资本项目的“热钱”,多是“乔装”在经常项目下,特别是以外汇信贷、贸易融资等方式流入。而上述两部门关于FDI数额统计的巨大差距表明,这种局面正在改变:有相当一部分的外资以虚假注册的FDI的方式流入国内,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众所周知,在基本仍为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我国一直严格执行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管制。这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那么,这个防火墙将由于“热钱”的FDI化而被一部分地取消。

  “热钱”FDI化显然与中国的引资体制是分不开的。在吸引FDI这一指标上,中国近年来一直雄踞世界首位,而中国一年吸收的FDI就等于印度十几年之和。隐藏在这种不同寻常的态势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反思。

  人们注意到,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各地方政府为在GDP增长的竞争中出人头地而对招商引资展开激烈的竞争。在现行税制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可以享受到税收上的优惠,这使得东部地区更容易吸引外资,经济会得到更快速发展。对于一些东部地区,外资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和财税的支柱。近年来,国内各地对外资的争夺愈演愈烈,近乎白热化,招商引资一直是衡量官员政绩的重要方面。不敢落后的内地为了扭转劣势,以更加充裕的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吸引外资。而地方政府上述在引进FDI上的冲动也得到一些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

  与此相联系,财政部相关人士新近透露,按照立法程序,《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已经来不及在“两会”前走完整个审议程序,这意味着,早已成熟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进程再一次被搁置。

  显然,这种引资体制为“热钱”FDI化打开了方便之门。按照道理来说,我们希望引进的FDI是长期稳定性的投资,可是夹杂在其中的“热钱”却是带有很强投机性质的短期游资。这必将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和汇率稳定带来不稳定因素。

  扭转这种“热钱”FDI化的反常现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我国的投资体制。外资对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不可能长期依赖外资来替代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中国资金充裕,利率也处于较低位置,我们远没有必要在鼓励投资的政策上对内外资企业厚此薄彼。其实,学者的定性定量分析大都表明,中国的吸引力来自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以及近年来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态势,而不是政策优惠。大规模引资还放大了地区差距,这与我国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是背道而驰的。

  考虑到央行手里多了货币掉期工具,卷土重来的“热钱”很有可能再度无功而返。然而,“热钱”FDI化所折射出的中国在引资体制上的弊病则需要我们从长计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2,2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