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央企快速扩张后遗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07:18 第一财经日报 | |||||||||
央企并购只进不出,呈“滚雪球”式发展。近两年来,只有央企收购地方国企,还很少发生地方国企收购整合央企的案例,而外资或国内民营资本收购央企的案例更是鲜有出现 尹中余/文 近来央企的快速扩张步伐令人目不暇接。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国化工集团一口气
第一、收购主体大多属于行业地位并不突出的二流央企。中国化工集团成立于2004年,属于国内化工行业中的“新丁”,其规模和实力远不及中石油、中石化。不仅如此,中国化工集团由蓝星集团和昊华集团拼合而成,自身整合的任务还很繁重,从收购兼并的专业角度看,该公司短期内并不具备继续扩张的能力。中钢集团主要从事钢铁产品贸易,并不拥有钢铁行业的核心技术和垄断资源,其规模和实力远不与宝钢、鞍钢等业内知名企业。从行业整合角度看,收购兼并行为的实施者最好是该项行业的龙头企业,只有它们才真正具备行业整合的能力。 第二、央企并购只进不出,呈“滚雪球”式发展。近两年来,只有央企收购地方国企,还很少发生地方国企收购整合央企的案例,而外资或国内民营资本收购央企的案例更是鲜有出现。虽然上海市某地方国企曾一度打算收购重组华源集团,但国务院国资委最终还是选择了由央企出面收购华源集团。据说有外资企业长期跟踪三九集团,但从目前的形势看,三九集团花落外资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企业发展也是一种自然新陈代谢过程,只进不出不符合市场规律。而且,这种大规模收购还有依赖政府行政力量的嫌疑。 第三、过于追求规模扩张,没有足够重视并购风险。中钢集团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收购了四家大型企业集团,所收购企业涉及机械、材料、碳素、轧辊等多个行业,并且每个收购对象都属于资产规模大、人员负担重的大型国有企业,收购后的管理整合难度都很大,中钢集团如此快速完成了上述四项难度极大的并购项目,说明其并购很大程度上将追求资产规模放在第一位,部分并购者对并购后的资本收益没有给予正常的关注。中国化工集团所收购的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总资产达到65亿元,净资产接近于零,可见该公司债务负担已十分沉重,但作为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主体的中车公司自身总资产为35亿元、净资产仅为9亿元,明显具有“小马拉大车”的嫌疑,并购后随时可能爆发财务流动性危机。按照国际惯例,一般上规模的并构项目,完成周期一般是1~3年左右,仅仅净职调查阶段,就需要花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国有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内部体制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当收购方仍然为同类企业时,被收购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如何得到彻底改变是个疑问。国有企业收购国有企业成功的概率本来就不高。如果央企继续以规模扩张为目的实施收购兼并,则失败的几率就很大。虽然三九集团、华源集团的经营机制较一般的国有企业更为灵活,但它们不顾自身能力长期盲目收购兼并,最终不仅没有整合好被收购对象,而且还将自身拖进了财务危机的深渊!目前三九集团、华源集团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又有一批央企紧跟其后,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 本人认为,导致央企快速扩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部分央企过去几年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扩张能力,但主管部门某些的监管政策也起到了客观上的推动作用。国务院国资委有关领导曾明确宣布,三年内不进入行业前三名的央企将被淘汰。部分央企为了避免淘汰的命运就拼命扩大自身规模,当自身规模足够大的时候,不仅不会被别人兼并重组,而且还可以兼并重组别人,很多国有企业负责人都相信“Too big to fail”。(作者为上海隆瑞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