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石油战略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 21:35 国际商报

  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越来越高,我国有可能成为以进口石油为主的国家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杨上明

  2005年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宣布:根据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的初步测算,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
.8%,绝大部分是第三产业所贡献。

  据此,2004年中国GDP总量折算成美元后,已经超过意大利,排名世界第六位。

  而同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也达到11540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额为609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2006年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初步核算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GDP达到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略低于2004年10.1%的增长速度;按全年平均

汇率计算,2005年中国GDP为22257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4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全年
外汇储备
增加20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3%,外汇储备总额已达8189亿美元。

  引人注目并值得称道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继续取得长足进步,2005年GDP已超越法国和英国,居全球第四位;进出口总量继续直追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虽仍居世界第二位,但已逼近世界第一的日本。

  然而,2000年我国GDP为89468亿元,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六位;全年进出口总额4743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其中出口排名第七位,进口排名第八位;外汇储备为165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据此,“十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24.6%,外汇储备年均增长率为37.7%。由此可见,“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持续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国内石油消费量、进口量也在逐步增长。

  据海关统计,200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12682万吨,出口量为807万吨,净进口量为11875万吨。与上年相比,进口量增加了3.3%,出口量增加了47.0%,净进口量仅增加了1.2%。而当年油品进口量为3143万吨,出口量为1401万吨,净进口量为1742万吨。与上年相比,进口量减少了17.0%,出口量增加了22.4%,净进口量减少了34.1%。

  据此,2005年我国原油和油品净进口量为13617万吨,比上年减少5.3%。我国原油进口量仍居美国、日本之后,继续成为世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

  据统计,2005年中国原油产量达18150万吨,比上年增加了3.7%;同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包括原油表观消费量及油品净进口量)为31767万吨,比上年减少0.3%;当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仅为42.9%,比上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同样,中国自2003年以来,继续成为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与2000年相比,2005年中国原油产量增加了11.6%,年均增长率为2.2%;原油进口量、净进口量分别增加了80.8%、98.9%,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和14.7%;油品净进口量增加了78.1%,年均增长率为12.2%;原油和油品净进口量增加了96.0%,年均增长率为14.4%;石油表观消费量增加了36.8%,年均增长率为6.5%;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9.6%上升到42.9%。

  然而,“十五”中后期我国石油进口量以及消费量曾一度猛增,其超乎寻常的变化,也已成为国际石油市场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油价炒作的“中国因素”。2003~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比上年分别增加了31.3%和34.8%,原油净进口量分别增加了33.4%和41.4%,油品净进口量分别增加了49.3%和83.4%;原油和油品净进口量分别增加了36.5%和47.6%,石油表观消费量分别增加了12.4%和19.6%;石油对外依存度分别为35.8%和44.2%。

  由此可见,“十五”期间我国原油产量是稳中有升,而原油进口量、净进口量及油品净进口量和石油消费量,虽然波动较大,但总体上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石油对外依存度也逐步提高。

  而此时原油进口量、净进口量、以及油品净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也都超过了国内GDP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石油消费量,更远高于国内原油生产速度,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更是处于高峰期,这说明国产原油受资源条件限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但2005年中国原油和油品净进口量和石油消费量,都出现了负增长态势,对外依存度不升反降,尤其是原油进口增速,比上年回落31.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当年国际油价在上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走高。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因素”对国际油价上涨,影响非常有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在面临国际市场油价上扬、并维持高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我国的石油进口和消费,已经整体趋稳,回归于较为理性的状态。

  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反差,部分原因是国内能源生产结构、特别是电力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空档,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造成了2003~2004年我国石油消费急剧增加,从而直接拉动了石油进口大幅度增长。但深层次原因应该是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同时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也不能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但一个具有戏剧性的现象是,2005年中国石油市场出现的峰回路转,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国际油价高企,抑制了国内石油市场需求,而且国内及时、大幅度地增加了电力供应能力,也缓解了石油需求进一步增长。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已经高度重视能源战略和石油安全,明确提出优先做好能源资源节约工作,优化能源结构,并加大了对高能耗产业的整顿和调整力度,使国内生产的能源消耗,控制在一定的增长范围内。由此也说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潜力较大,未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全可能实现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消耗在大幅度下降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目标。

  “十五”以来,我国原油及油品的净进口中,原油一直占3/4以上,目前所占比例更高达87.2%。这不仅与国际石油资源、市场供应紧密相关,更与国内经济结构、尤其是石化产业发展直接相关。

  从原油进口来源分析看,2005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000万吨,合计7752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1%。其中,沙特2218万吨,增长28.6%;俄罗斯1278万吨,增长18.6%;伊朗1427万吨,增长7.8%;安哥拉1746万吨,增长7.7%;阿曼1083万吨,下降33.7%。

  近十年以来,我国主要自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进口原油。然而,与1995年相比,2000年我国由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比例,已由45.4%上升到53.6%;自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所占比例,也由10.8%快速上升到23.9%;自亚太地区进口的原油所占比例,却由41.5%大幅度下降为15.1%。

  而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中,自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所占比例为45.4%,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也达到了1995年的水平;但由非洲地区进口原油所占比例,保持了稳步增长趋势,上升到28.7%;自亚太地区进口的原油所占比例继续下降,仅为11.5%。

  与此同时,2004年我国自前苏联地区进口的原油所占比例,已由2000年的3.1%上升到10.0%;尤其是由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所占比例,已由2000年的2.1%上升到8.8%。自俄罗斯的进口原油量,也由2004年的1078万吨,增加至2005年的1278万吨。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由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量最大,所占比例也相对比较稳定;从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量居第二位,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自亚太、前苏联地区进口的原油量相当,但由前苏联地区进口的原油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而由亚太地区进口的原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预计未来我国可能增加进口原油的地区和国家,主要为中东、非洲及前苏联地区。

  目前我国的石油资源获取,主要是采取长期贸易方式,而通过参与国外资源勘探开发,每年获得的份额油仅约2000万吨。然而,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2005年底、成功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中哈原油管道相继建成投用、并于2006年开始供油,已标志着我国石油资源将真正实现来源多元化。

  中哈原油管线一期工程年输原油量为1000万吨,2010年左右有望实施二期工程,年输原油量将达到2000万吨。

  但中哈原油管线项目的成功实施,应该是我国石油战略的重大突破之一。其是目前我国唯一由陆上通过原油管线大规模进口原油的项目,不仅有利于实现我国原油进口资源多元化,也有利于实现原油进口通道多元化,同时对优化配置我国西部原油资源,形成西部石油大通道,都将产生具有战略性的重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中哈原油管道的实施,对中国利用里海地区石油资源,包括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等的原油资源,将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而里海地区是世界上除富产原油资源的中东地区以外,另一个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同时,中哈原油管道的投入运行,对加快久拖不决的中俄原油管道建设,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最新进展情况,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工程,将于2006年夏天动工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就包括输往中国境内的中俄原油管道。

  此外,中国石油四川80万吨乙烯工程,2005年12月已获国家核准,2006年将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年底左右建成投用。目前其所需石脑油资源,将由西部地区中国石油所属资源供应。而且待2010年左右中哈石油管线二期工程所需原油资源获得解决后,其增加的1000万吨原油,将通过建设长输管线,送达四川80万吨乙烯工程的所在地成都市,用于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厂,配套解决所需乙烯原料。

  与此同时,2006年青岛大炼油工程、福建炼化项目,也进入实质性建设。

  众所周知,福建炼化1200万吨炼油改造项目,将由沙特阿美公司参与直接投资,并提供所需原油资源。

  无独有偶,青岛炼油工程也可能改变目前国内投资结构,引入中东国家直接投资,其1000万吨炼油能力所需原油资源,也将由产油国通过投资引进原油资源。

  两大工程的共同之处,是原油来源都是面向资源丰富、产量巨大的中东国家,并由传统的长期贸易方式,改为直接投资方式,这样既可避免欧佩克组织的原油配额限制,又可确保项目所需原油实现长期稳定供应。

  据相关预测,按照目前石油探明储量和各大油田生产能力估算,今后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每年约为1.8亿吨~2.0亿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对液体燃料需求的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增至5亿吨左右,有3亿吨需要进口,对外依存度将高达60%,接近美国目前的水平。

  在全球原油富余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欧佩克成员国、以及中国石油消耗持续居高不下的双重背景下,过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势必对我国石油安全和经济安全,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相关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石油的对外高依存度,远非造成能源贸易赤字那么简单。按国际通常标准,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和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因此,有必要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攀升之前,衡量相关影响,并尽早制定相应的能源战略。

  鉴于目前我国原油进口渠道单一(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需要从海上运输,而马六甲海峡由美国人掌控),国家发改委在近日发布的一份《2005年炼油工业发展综述》中提到: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即将成为以进口石油为主的国家,为保障石油安全和经济安全,必须加快石油资源保证能力的建设,其中包括形成四大石油运输通道。

  一要加大境外原油资源勘探开发和长期石油贸易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提高境外可控石油资源数量;二要加强运输能力建设,形成进口原油四大运输通道,即中哈和中俄陆路原油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和中缅海上原油运输通道,提高运输保证能力。同时还要加快原油储备设施的建设和投用工作,增强调控能力。

  总之,2005年中国进口原油增幅锐减的现象,已经预示着中国石油战略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了应对原油供应可能出现的危机,中国石油进口政策正在进入理性回归,这就是原油进口渠道正在悄悄向多元化发展。而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考虑,建立多元化的石油供应体系、寻找和发展多元化的石油供应市场,是解决中国石油畸形依赖进口的必然选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