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 15:30 东方今报 | |||||||||
【核心提示】 王海之后,中国职业打假人的生涯起起落落,始终再没有形成气候。 但这群人一直在坚持,几乎每个大城市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一直在努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这些声音已经不再为公众兴奋和激动。
今年的郑州,这些职业打假人的活动似乎比往年更加频繁。无论是安利、诺基亚等世界驰名的大公司,还是公交公司、药店和超市等本土企业,他们都不得不和这群职业打假人纠缠在一起:寻假——索赔——打官司。 全民打假的时代已经结束,这群职业打假人再也找不到10年前那种英雄般的感觉和气势,他们现在所做的努力,绝大多数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连近几年打假一向成果颇丰的王进府也感叹:“忙了一年,最多落个肚子圆。” “现在进行职业打假,就像在一条断头路上,进行最后的狂奔。”一知情者说。 ●职业打假人忙碌的2005 在打假名人葛锐眼中,2005年不是一个打假之年,但今年发生在郑州的类似官司其实并不少。 5月31日,30岁的王进府首先发难,以纽崔莱牌天然B族维生素片系“国内生产贴上进口批号”欺诈消费者为由,将著名的安利公司诉至法院。 11月28日,空调公交不开空调,郑州人兰增奇将郑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告到法院,要求退还1元“空调费”。 11月29日,王进府再次以手机软件设计有缺陷为由,将诺基亚生产商和郑州某销售商告到法院。 12月1日,吴进文四赴郑州打“零钱”官司,被告是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第二分公司,原因是吴买橘子时“超市多收了5分钱”…… ●王进府打假的历史变迁 12月16日,30岁的王进府从苏州回郑,用他的话说,“刚摆平了当地一个药店”。 王进府看上去憨憨的,有些不修边幅,稍显邋遢,但言语中,不自觉透露出一些农民式的狡黠。出道之前,这位河南郏县人曾是一名初中教师,因不满学校待遇,2000年前后离职从商,逐渐朝一名职业打假人靠拢。 最终,王进府决定以专打假药、假保健品为生。“这得感谢一个内行,在一次药品招商会上,他知道我是打假的,就说买啥都不如买药,因为‘假药太多了’,到处都是。”王进府说,经过点拨他如梦初醒,从此专打假药,足迹遍布30多个大型城市,先后打击举报假药、假保健品400余种。 在郑州市区西南的后河卢村,王花钱租了一个小房子,一台电脑,一张床,“每个月100块钱房租,也算有个窝了”。 今年5月,王进府创办个人反假药、反行政不作为网站——愚公移山网。 王进府一直以来相当低调。对奔赴全国各地四处打假之事,王进府并不愿意张扬——他比较看重的是与厂家“私了”。 但近来,王进府有些变了。因为这两年打假进账很少,每年两三万元,除掉成本、花费,所剩不多,而以前每年收益都有七八万元。 另一个不利因素是,他被众多商家“盯”上了,甚至有人放话要收拾他,理由是他打假纯属个人牟利,不顾医药界游戏规则。虽然,王在郑州、长沙、河北等地先后打赢了数场“假一赔十”官司,但他坦言,现在已经没有了几年前动辄坐几十个小时火车去外地打假的勇气,一个字:累。 当众多因素积累在一起时,王进府在悄悄地改变。 在今年郑州的一些官司中,王进府自觉或不自觉地邀请了一些媒体跟进报道。据王进府的一位打假同行透露,“名声在外,利于打假”。 ●另类打假人的“维权追求” 除了像王进府这样的职业打假者,还有一类人打假更像是“玩票”,他们并不喜欢选择“私了索赔”,而是喜欢打官司让对方认错。郑州的田北方和南京的吴进文就是代表。 田北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电信”官司,从郑州一直打到信息产业部。但他自己并没有在这上面赚多少钱,也没有和对方“私了”。他有自己的生意,生计不是问题,执著打这些公益官司的动机,就是想给大家“维权”。 58岁的南京人吴进文以打“零钱官司”闻名。 郑州人对老吴一点也不陌生,他在郑州的官司目前已有五六起,他都是原告。 老吴的零钱官司从一年前开始,从南京打到扬州、镇江、郑州,全都是对方超市少找2分、1分的零钱。老吴赢多输少。 实际上,老吴是南京一名退休工人。知情人士透露,“老吴的退休工资每月两三千,他不缺钱。”在老吴看来,来郑州打官司就是锻炼身体。 而一个隐性因素就是,老吴在南京的打假空间受到了司法界“排斥”。与老吴较熟的王进府说,老吴来郑州打官司是无奈之举,因为南京的法院不再支持老吴了,理由是“老吴知假买假,不是消费者”。 ●打假路上的“名利场” “只要索赔的金额不大,他们(商家)见了我马上就解决问题。”这种待遇让葛锐有时候感到很自豪。 同样会有这种感觉的还有王进府。在打假药领域有些名气后,王进府在全国的药店管理者那里都不用再介绍自己。对于一些小的假药索赔,对方往往会显得很干脆:“算了,假药你自己销毁吧,你直接来拿赔款好了。” 名气的大小,在有些时候的打假活动中,会直接转化成优势甚至金钱。 因此,即使是一些和公益官司无关的事件,只要有关注度,也会有他们的身影。例如今年深圳警方歧视河南人的事件发生后,起诉深圳警方的人,就有王进府。 在媒体大幅报道了郑州空调公交车的维权官司后,直接参与这件事情的“职业打假人”,因为没有被媒体提及名字,十分不开心。 但有了名声之后,并不见得都是好事。在自己最红火的时候,葛锐即使是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也不愿意露出真面目。葛锐认为,“急着出名,离他干不下去也不远了”。但对于那些还想在职业打假这个道路上混碗饭吃的人来说,出名也许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打假英雄”的别样归宿 郑州打假界名声最响的,首推葛锐。在他红火的1998年前后,还有刘政军兄弟和李玉青等人。 在声名鹊起之后,他们都选择了退出。 李玉青早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彻底地退出,成为一家台球厅的老板。 刘政军打假一度和葛锐齐名,但在坚持了几年之后,他也选择了放弃。现在,刘政军是一家单位的中层干部,日子过得还不错。 葛锐“成名”最早,但他没有正式单位,也没有去做生意,在打假维权的道路上,他不得不坚持走下去,但以前打假索赔的方式,葛锐显然不愿意再采用。 葛锐曾经被外地几个大的公司聘为打假顾问,作为公司的员工出现在打假领域。但这些公司最后并没有按照承诺给葛锐丰厚的报酬,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这种“工作”也不得不结束。 葛锐没有学过法律,但却擅长打官司。由于没有律师资格,葛锐选择了挂靠律师事务所的办法,为别人做法律咨询服务和民事代理。由于自己的影响力,他做起来并不是很吃力。 这些在郑州曾经声名显赫的“打假英雄”纷纷退出或者转行,葛锐总结出来的原因是,“商家越来越精明了,支持者太少,如果不转行,饭都吃不饱”。 民间打假人的出路何在?葛锐曾经说过,民间打假人始终不能名正言顺,对官方机构而言,民间打假人如同鸡肋,希望他们发挥净化市场的功能,不希望他们捣乱。 记者手记 他们的末路 我们的悲哀 他们是一群饱受非议的特殊群体,他们是民间打假人。 当葛锐、王进府这些民间打假人面临末路的时候,我认为,这个社会的很多人和很多现象值得反思,再反思。 不管他们出于何种目的打假,他们毕竟打到了“假”。归根结底,社会法制的不完善、市场体制的不健全、众多商家的不诚信,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自觉或不自觉缺位,直接导致了“假”的存在。 他们没有错。 可现实是,他们的末路不是因为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已经消失,而是因为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商家的排挤或嫌弃。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但愿有一天,世界上真的不再有职业打假人——原因仅仅是无“假”可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