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失衡持续增长依然可期 中国高储蓄之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4:51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张寅 持续增长依然可期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6年2月中旬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居民存款户同比增长19.1%,比去年同期上升7.2个百分点;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4.8万亿元,同比增长21.
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在2005年末已经接近80%,而个人储蓄率也达到历史高位。虽然两者趋势相同,但是上升速度有差别,主要问题是统计原因所造成的。由于无法准确地收集在中国相当范围内存在的所谓 “第二收入”或者叫“隐性收入”,因此存在个人储蓄率低估的问题。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大多在15%~20%之间、个人储蓄率则在5%以下。亚洲国家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基本在30%~50%之间;个人储蓄率在10%~15%之间。我们预计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大约到150%或200%才能出现明显的拐点。 关于是否能够从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居民储蓄的变化数据来解读和预知中国高储蓄未来走势,我们持有一定的怀疑。虽然数据的比重有相似性,但是社会经济结构则有相当大的不同。问题关键是城市化率的巨大差别,即使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也大大低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和韩国。 根据人均储蓄额和人均GDP历史数据变化趋势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财富积累快速增长在2000年之后,并且始终储蓄增长率快于经济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因此我们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人均储蓄额将首次超过人均GDP。 结构失衡的高储蓄 目前的储蓄存款结构存在明显的失衡,主要表现在: 中国的储蓄存款明显向城市集中。根据政府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底,占全国总人口39.1%的城镇居民,拥有82.3%的储蓄存款。这是城乡收入差距所造成的现象。 大量储蓄向高收入人群集中。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6月对城市家庭财产的调查,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分别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64.8%和89.1%,而户均储蓄存款最少的20%家庭仅分别拥有1.2%和0.2%。城市贫富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储蓄集中度过高的根本原因。 储蓄存款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截至2005年底,储蓄存款较多的五个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共占全国储蓄存款的 39.85%。这些地区高储蓄首先来自它们经济规模总量,使得这里工作的人群收入相对其他地区高;其次是他们吸引资金能力,他们把属于海内外其他地区的“财富”资金和 “流动”来的劳动人口在这些地区的收入也吸纳和存留下来;其三这些地区有着广泛的适合个人投资的金融场所、工具和平台,使得资金升值存在比其他地区更多的机会。 储蓄存款向中老年人转移。近年来储蓄增长率相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较大的下降。一个是由于高基数造成的增长率下降;另一个是由于2000年以来消费信贷开始快速增长,使得承担这部分负债的年轻一代没有可能有更多额外收入用来储蓄。而中老年储蓄热情不减,完全来自不可确定性的和不可预知生活、医疗费用的支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