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公共品短板问题逐渐暴露 从精英改革到民众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2:39 中国经营报

  作者:唐清建

  改革

  时下,在北京坊间流行这么三句顺口溜:“房改,要把百姓钱包掏空;教改,要把二老逼疯;医改,要直接把你送终。”

  老百姓对改革的诸多抱怨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一个重要关口,即在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后, “端起饭碗吃肉”——个人或家庭物质紧缺时代的矛盾已经淡化了,老百姓从改革中的确受益了。“放下筷子骂娘”这一主要矛盾的出现,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就在于老百姓对政府提供“公共品”的一些不满:从看病贵、上学贵、房价高、就业难到对生态环境恶化、权力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等等。

  一个矛盾的淡化,另一个矛盾的凸现,这是改革的过程使然,这亦是改革的使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精英人士(包括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上达到了空前一致,他们以国家兴亡、民族复兴的情怀主导了以政府“放权让利”为实质的

中国经济改革。

  而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老百姓发现,那个曾经奉如神灵的“改革”似乎正从另一个层面上吞噬自己积累的财富,或者说这个层面吞噬财富的速度超过老百姓财富积累的速度。医疗、教育等这些老百姓所广为诟病的“公共品”短板就暴露出来。

  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以及其后的利益集团成了补齐这块短板的主要障碍。这些既得利益者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招牌下,无限放大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而不再立足于全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

  

医疗改革的初衷是减轻财政负担,让个人、企业、国家共同承担,提高医疗效率。但没想到是,一些人打着医疗改革的幌子,将人们的财富流到了医院的口袋里;同样,在国资改革领域,一些人打着改革的旗号,将那些公有资产中饱私囊;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人以改革为借口拒绝让土地使用者参与交易,在被征用的土地上,当地政府和那些同政府“眉来眼去”的开发商合谋着轻易得手的巨额财富。

  一些知识精英在利益的诱惑之下,倾倒在既得利益者的怀抱,他们的出发点不再是人民的福祉,社会的良知。他们只为那些权贵们“巧取豪夺”理直气壮地义辩。

  用什么力量来制衡这些既得利益者,值得我们深思。

  庆幸的是,在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政府确立了“

三个代表”指导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这些都为改革指引了方向。在这个方向下,最广大的民众参与到改革中去。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听证会在举办,民众的意见在进一步的得到表达。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中,也越来越体现出对民众的关注。比如在国资改革中明确规定,“企业改制方案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需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改制等等。”

  虽然,一些人抱怨说,这些措施还仅限于程序上,但这只是开始。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民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深入,相信我们的改革将一直会沿着良性方向发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8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