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利益集团概念走上前台 凸显我国改革攻坚难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1:46 中国经营报

  作者:陈亮

  “利益集团”概念走上前台

  主持人:改革开放之初,全体人民有着“共同富裕”这样一致的利益诉求。二十多年后,随着贫富分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有观点认为,中国正在分化出不同诉求的利益
集团。你们是否认为中国现在已经出现“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现象在中国出现的意义何在?

  左大培:提到利益集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既得利益集团。它们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共同体;而一般的利益集团,指的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而松散结合起来的社会集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强势的利益集团的身影,却难以看到弱势者的身影。利益集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主要看研究什么问题。

  仲大军:“利益集团”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衡量,一个是物质的,即财富和金钱;另一个就是精神的,包括话语权。现在两个都出现了,说明中国已经出现了利益集团。不但出现,而且也很明显。财富不占有优势的群体,丧失的还有它的话语权、讨价还价的权利。利益集团的出现,造成的影响是社会不均衡发展,一部分人在发展,一部分人得不到发展。

  出现“利益集团”客观上是好事,因为适当的差距是可以的,绝对平均主义肯定是不合理的。在中国还有一个“外部利益集团”,由于他们类似于买办阶层,他们的利益就建立在对外贸易方面。他们夸大改革开放的外部作用,以国内的内部损失为代价,甚至不计国内成本去换取这种外部效应。中国自主认知能力的丧失与“外部利益集团”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中国的改革从上世纪70年代末,先后经历了“主义之争”、“路线之争”,现在可不可以说是“利益之争”?当前“改革不可动摇”的大争论的焦点是不是就与利益直接相关?怎么看待这场关于改革的争论?

  仲大军: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生的三次大的争论,其背景都是社会现实发生了变化。经济基础变化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也要有所变化。或者承认这种变化的现实,或者正视有些问题需要矫正的现实,但恐怕很少有人想要倒退。

  左大培:路线之争是为利益服务的。现在有人说“改革不可否定”,我认为太笼统。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改革,改革为了什么,什么是正确的改革?改革如果只为少数几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而不顾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的改革就不叫“改革”。此次大争论的焦点是利益集团的利益。过去从改革中得到好处的利益集团,他们要保住自己的利益,并使之持久,就站出来说改革不可动摇,想借着改革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

  黄泰岩:从中国的经济学和中国的发展角度来说,这种争论是有价值的。争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博弈的过程。通过一种不断平衡的博弈,达到大家能够共同认可的一种利益均衡。如果任何一方言论压倒另外一方,可能都会导致我们政策的偏颇。而且我国的政策和过去不太一样了。过去我们都想一致,以一种步调尽快向前走就行了。到今天,需要有各种声音来表达,而且表达得越多越好。从整体上看,这个社会好像很乱,实际上较弱的利益群体的声音也就在争论中上升到国家层面,并使政府产生某种改革的动力,于是社会就和谐了。

  “市场失灵”产生了利益空间

  主持人: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确实非常复杂,任何一项改革都难以保证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都会得到100%的保证。有人认为,改革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真正焦点,在于体制转轨中行政权力参与市场化分配产生了不公平。但只要通过公开、公平的机制协商出来的结果,就是“好”的改革。所以,从原来注重的效率引导,到现在中央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过了一个不小的“飞跃”。

  左大培:西方经济学以及我本人都承认:市场本身可能失灵。现在我国很多问题就是市场失灵的体现,也造成了(强势)“利益集团”的涌现。

  认为市场的东西就是绝对的公平,非市场的东西就是绝对的不公平,这种观点根本就错了,其实市场也会造成一些不公平。从“效率引导”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中央现在提的是比较全面的。其实一切效率的基础是公平,侵犯了公平就谈不到效率。西方经济学最起码的出发点就是公平。

  黄泰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利益多元化、主体多元化的一种集合,利益集团的形成是社会利益分化的必然结果。“效率”和“公平”,是我们的主导的价值观。在利益集团崛起的时代,政府要考虑的问题是,在整体利益的情况下,把不同群体的利益加以兼顾,进而达到效率和公平。例如股份制改革相对比较成功,就是体现公平的一个比较好的典型例子。

  主持人:改革是有风险的,是需要成本的,市场化改革不应代表改革的全部内容。我们不能因为市场化方向的改革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就动摇了改革,甚至否定了改革。皇甫平先生最近在《财经》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就因为皇甫平本人的背景及其写作的背景,该文引来了中国甚至国外的诸多关注。

  仲大军:皇甫平的文章还是在用原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他说“改革不可动摇”,没有说明白“改革”是指什么改革,离现实的社会矛盾有点远。

  我们检验改革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符合这三个标准,怎么叫改革?

  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

  主持人:反思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改革。那么“利益集团”现象反映的改革难题是什么?

  左大培:改革不是标准,改革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是对占最大多数的利益集团服务的。最近十几年来,国家推行了很多政策,反思最厉害的改革,都是少数人得了利,而多数人没得利甚至利益受损了。利益受害越厉害的地方,反思改革的就越厉害。

  黄泰岩:现在和过去的改革有一个差异,就在于过去是一种“增量改革”。从改革的增量结果看,是每个阶层每个群体都在受益,只是可能在分配时是不均衡的,有的集团的利益增长得快,有的增长得慢,存在一个分配不均的问题,但大家都不反对;现在的改革实际上就是一种“结构性的变革”了,改革的总量没有增加,是从一个利益群体拿走其利益,去满足另一个利益群体的利益,是利益的重新划分和调整,当然就有很多人反对。政府改革为什么那么难?政府下放权利为什么这么难?原因就在这里。

  主持人:在尚存巨大争议的前提下,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是不是只能用进一步改革和深化改革来解决?

  仲大军:反思改革是为了推动改革。某些利益集团提倡用“深化改革”来解决新问题,我不赞成。我认为那不是让全国人民来分享改革的利益,而是让少数人攫取改革的成果,使国民财富和权利更多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这就是其“深化改革”的本质。

  黄泰岩:2006年从改革的整体情况来讲,国家和老百姓将最终受益。政府越位越来越少,社会越来越正规,使某些特殊的利益群体在与大众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中逐渐公正,改革逐渐“归位”。

  针对“利益集团”,就要调整改革的思路了。

垄断行业“利益集团”在制定它的行业方案时,就会无形中把自己的利益合法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其他群体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改革还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反思,改革到了不同的阶段,它就需要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以深化改革的政策。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9,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