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实名制的硬伤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13:39 新经济导刊

  文/ 北冥鱼

  从“储蓄实名制”,“股票交易实名制”,“高校BBS实名制”,到“手机实名制”,腾讯QQ群“实名制”,再到“看病实名制”,甚至酝酿讨论之中的“火车票实名制”、“网游实名制”……掺杂着公众的不安及舆论的质疑声,各项“实名制”终于渐次尘埃落定。

  现在需要“实名”的地方特别多,近来又有媒体报道说,为了遏制炒房,建设部将落实商品房预(销)售合同联机备案和实名制购房制度。建设部称,此举是为严肃查处内部认购、违规促销、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防止某些人将买房当作洗钱手段而规定的购房制度。

  建设部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能够稳定

房地产市场,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老百姓买到“价优”的商品房。但是,建设部不要忘了,如同
股票
交易实名制、如同手机实名制,以及所有的实名制,也许是股市治理、违法短信治理的一个“捷径”,但是终究逃避不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命运。

  “实名制”防得了“君子”,却防不了“小人”,建设部用“购房实名制”遏制炒房,是经不住任何推敲的,“购房实名制”也免不了用别人证件照样买N套房,然后从中获利,对于炒房者而言,这并非什么难事。

  而且,建设部的这项政策,甚至面临打击房地产适度良性投机的尴尬境地。

  在市场监管中,我们已经盲目迷信上了“实名制”。“储蓄实名制”的推行,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阻击腐败、防止

金融诈骗,完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但由于无法鉴别储户证件真伪,以及大量的假冒身份证、借用身份证,“储蓄实名制”名难副实。我们须知,“实名制”仅仅不过是一个技术手段,它可以治标,却不能治本。

  我们已经在严重透支“实名制”。而“实名制”风风火火实施的背后,则是社会信用的缺失。

  因信用缺失严重,全国每年因各种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各行各业施行的“实名制”,是在耗费大量财力重建社会信用体系,又在另一方面加大了社会交易的成本。

  “实名”就意味着没有隐私,这是“实名制”的硬伤。人是不能没有隐私的,既称隐私,自然是不可为人所知的,尤其是不能为熟人所知的。无论是BBS的实名也好,还是网游的实名也罢,以及购房投资的实名,当事人存在这样一种动机,即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有一种被人尊重的隐私需要,而过份的“实名制”正在透支这种需要,正在扼杀这种需要。

  “实名制”的推行,应该在行业监管、社会需要和个人隐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监管当局总是对“实名制”抱有无限的期望,“实名制”似乎成了政务透明、公开、有效管理的代名词。然而,“实名制”并非什么灵丹妙药,社会信用体系未能有效发挥作用,行业监管部门屡屡在“实名制”上做文章,是在透支“实名制”,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2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