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价格怎样才算合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10:13 南方日报 | |||||||||
刘以宾 南方日报今天报道,“两会”代表委员十分关注水、电、气等事关民生的公用事业涨价问题。对于凡“听”必涨,他们提出质疑,并坦言自己的立场:公用事业亏损不能老让市民掏钱“垫背”,而应让第三方核算成本,透明公开(详见A03版)。
普通百姓尽管人数甚众,但在与公用事业产品供应者的价格博弈中,似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和弱势地位。其实,公众永远是讲道理的,即使低收入人群,也没谁要求回转到免费供给的时代,或要求公用产品定价大大低于成本。或者说,假如成本中的某些客观因素的确上升了,产品的供给合理涨价就在所难免,且可以被社会所接受。 成本永远是商家的“秘密武器”,否则,房产商就不会对公布建房成本的公众要求讳莫如深且百般阻挠。“成本提高”永远是产品涨价最堂皇的理由。问题是,成本当中究竟包含哪些因素,其综合成本究竟已高到何种程度,怎么能由着供应者单方面说了算?表面看来,听证会既是发扬经济民主的平台,也是探究、核实成本的过程,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由于信息不对称,供应者常常处在话语的强势地位;听证者即使心存怀疑,往往也无法拿出翔实的数据予以回击。 公用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本,有时就像一个谜。例如:一家公共事业单位,既可能人员严重超编以至人浮于事,也可能在用人方面做到最高效、最“经济”;既可能合理控制工资奖金水平,也可能巧立名目乱发钱;在办公经费、业务经费开支中既可能坚持节约,也可能铺张浪费,某电力公司一个会议花费几百万,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把“既可能、又可能”的尺子,既未作为听证会上供应商计算成本的工具,更不可能掌握在公众手里。再例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公共事业无疑也是市场化经营,资源配置、市场决策、风险防范,同样严重事关其成本。曾有媒体披露,由于多家电信商各立山头、盲目竞争,因重复布点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可以建好几个三峡工程。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类损失,当然会反映在成本里,最终只能由消费者“埋单”。 那么,听证会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像“两会”代表委员建议的那样,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意见,增加作为重大事项,由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来完成,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公用事业价格合理的问题呢?也未必。公用事业处在垄断经营地位,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无论是政府对其管理还是公众对其监督,都和管理、监督充分竞争条件下的一般企业有着重大区别。假如说成本永远是公共产品定价的关键依据,则真正搞清其客观存在的成本,且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而促其把成本降至最低,是摆在政府、公众面前最大的难题。要破解这道难题,不仅需要责任感、热情以及听证会等民主监督的形式,还需要各种高明的现代技术手段和工具。问题是,谁能够掌握这些技术手段和工具、完全出于公心而且也能被监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