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企业走出去 金融需跟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09:58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谢利

  随着海尔、TCL、华为、联想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型企业走入国际市场,并在其中饰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根据商务部刚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净额达69.2亿美元,较上年的55亿美元增长25.8%。未来五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进入高速发展期,预计五年后累计对外直接投资
总额将超过600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22%。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在安排部署2006年工作重点时也明确提出,将取消境外投资用汇额度限制,加大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步子将进一步加大。

  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基本模式可归纳为四种:在海外建立生产和销售公司;跨国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与外方建立战略联盟。通过这些方式,中国企业不仅扩大了市场,也提升了中资企业的国际形象,同时这种跨国化投资的日益增加,正在使中国从以往单纯的资本输入国,变成资本的输出国。

  不过,企业“走出去”后,能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舞台上立足并长袖善舞,除了要靠自身实力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更离不开金融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尽管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企业目前仍急需来自于商业银行全程式、个性化和具有针对性的便捷金融服务。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上,一些出口企业代表表示,他们在海外发展时常常面临四大困境:一是信息渠道不畅通,对许多国际规则和惯例缺乏了解,因而导致海外经营中增加成本;二是初创阶段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缺乏认知度,无法获得当地金融机构的支持;三是本国金融机构海外网点有限,难于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四是企业国内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也难以通过金融平台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看出,企业的种种需求和困扰,在对商业银行提出挑战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业务发展空间。

  对此,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马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对企业海外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目前还基本停留在为企业总部,或以担保方式通过海外代理行为企业提供一般性金融服务上面。这也与国内商业银行尚未形成具有规模的海外服务网络有很大关系。不过,她认为,随着商业银行近年来在技术平台和系统整合方面做出的努力,如今银行完全可以通过伙伴关系、联盟关系,或母子公司的连带支持关系,通过远程、异地的服务,满足企业走出去后在账户管理、风险管理、资金管理、产品管理等方面的需求。中小股份制银行由于系统整合已经相当先进,技术和产品服务逐渐到位,往往更具后发优势。尽管因为国内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充分,使得银行在进行产品组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从理念上看已经完全成熟。

  毫无疑问,正是因为网络的出现,使银行得以为企业提供超越时间、地域局限并能够无限延伸的金融服务。用马力的话说,除了提现,其他业务企业在网上和网下感受到的是一样的服务,且方便程度甚至超过实体银行。据介绍,贸易融资、结算已经成为浦发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头戏”,国际结算量近年来在股份制银行中一直名列前茅。其网上银行推出的整合管理解决方案,以开立集团账户的方式,将企业海外分公司、子公司的贸易、现金、结算账户以及各融资平台,统一归集到母公司账户中,从而实现对账户、资金、产品、风险等的统一管理。此外,他们根据外汇局对浦东配套改革九条新规的内容,开发的跨国公司外汇资金池业务,以及新近推出的“企业

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和“离岸客户服务方案”,都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量身定制的整体银行产品和业务服务方案。她还透露,通过几年发展,浦发的离岸业务已开立3000多家账户,去年进出口结算量达36亿美元,其中很多是为“走出去”

  企业提供的服务。

  可以说,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为合理配置资源、贴近当地市场的主动选择,也是国家改变贸易增长方式、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对于这一重大战略,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还有待于利率、

汇率机制改革的不断加快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商业银行也将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近来不少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意识到企业在国际贸易以及海外业务方面的巨大需求,并将其视作传统公司业务之外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将给正受到资本金约束、存贷款利差收入不断缩小的商业银行带来一块巨大的中间收入来源。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为了跟上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银行自身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和调整。比如,加快商业银行海外业务的拓展,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紧密携手,为企业提供更具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当然,最不能忽视的就是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和对风险的掌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