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不要让市场化成为零敲碎打的补漏工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03:58 每日经济新闻 | |||||||||
叶檀 每经评论员 近日在国务院举办的“非公经济36条”颁布周年研讨会上,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对民营经济政策纸面宽松、落实不多的现状表示担心。并且严厉批评说,在邮政、能源等行业,一些有能力”影响法规制定或是拥有准行政权”的垄断企业,处心积虑为民营企业设置门槛。
这些门槛有明有暗,如石油行业从以往的不让民企进入,到现在的资产在3000万以上才有资格进入,又通过一系列的成品油批发审批制度等,将明禁改成了暗禁。而这些行业排斥的理论根据,“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和所谓国家安全”。 最能反映民营企业艰难现状的是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畸重畸轻的现象。在能源、电信、金融等利润丰厚的垄断行业,用各种或明或暗的政策法规,限制民营企业进入,并美其名曰“维护经济安全、提供公共产品”。在金融、证券等市场更是如此,只有到农信社资本金全面告急,才允许民营企业入股,但设定了重重限制,使得入股者有输血之义务而无分利之可能。 《反垄断法》一拖数年不能出台,国资委主任关于石油、电信、电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竞争的格局、这些行业当中几乎没有哪一家是垄断的惊人言论,正说明垄断已被视作正常的经济现象,正在常规化、普遍化。 与此观念呼应,当某个行业成为利益丰收区时,有通过强大的行政资源配置能力、以重组等手段由国企垄断的趋势。 一旦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直线下降的时候,就会放开民营企业准入,当一个行业或产业完全不赚钱的时候,就对非公有制企业完全放开,例如家用电器等领域。一个行业利润下降就向民企开放,证明唯有民企与民企所赖以发展的市场化的竞争环境,才是中国经济的最后承担者,而另一些巨无霸企业在漂亮的口号下,却难逃寄生者的嫌疑。 歧视民企的后果,是民企不得不依附于垄断企业,以与垄断企业结成裙带关系损害长远发展为代价,得到些许微利。民企也因此养成了不良的心态,由于无法形成明确预期,导致短期行为盛行,这反过来进一步成为打压民企的借口。如禁止金融市场向民企开放的主要理由,就是一些民企入股城商行之后,只顾眼前利益的恶劣作为。 与利润薄了就准入相对应的另一个现象,是市场告急了就进行技术创新,这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表现得格外明显。与股改同时推进的,是权证、T+0等技术创新手段的层出不穷。这些政策均有明确的利益指向和市场动机,如将保荐权单方面赐给券商,使权证创设权成为只有券商可以独享的偏食,将股指拉回千三点,等等。 这些政策虽然是股改大方向之下的辅助政策,但因形势所迫,难免成为急就章,在救了券商之急的同时,却伤了基金等机构的心,也使制度建设成为一个短视的救急举措。 技术创新的另一个不可不提的原因,是部门之间的利益比拼,如中国证监会正在草拟《证券交易融资融券业务管理规定》,希望在年内推出融资融券制度的试点方案。这一制度的加速度运行,与中国银监会近日颁布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明确商业银行开办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的条件,使商业银行提前介入这一新兴业务有绝大的关系。银行提供借款给券商的客户买股票,对客户来说是巨大的诱惑,对券商来说,则是巨大的压力。银行与券商孰轻孰重?显然银监会与证监会有不同的答案,双方技术创新的大幕就此拉开。对于可能赢得巨大利润的业务,以技术创新争夺话语权、领导权与经营主导权,是必定上演的大戏。无论是利润薄了就准入,还是行业告急就进行技术创新,说明在目前改革的过程中,许多领域还缺乏基本的市场理念与改革的长远打算。这种缺乏理念与现实支撑、只为短期利益所诱惑、所逼迫的改革,有可能使得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成为零敲碎打的补漏工程,并继续使得一些基本的市场观念因为权力对利益肆无忌惮的追逐遭到扭曲。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