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16:12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唐钧 “中央一号文件”几乎成为历年农村改革与发展方向的代名词。2006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标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为2006年以及今后5年的农村改革、发展指出了“多予、少取、放活,重点在‘多予’”的大方向,为与此紧密相关的“三农”带来了“牛市”将临的利好消息。
苏轼诗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因为只有常常泡在凉水中,才能体察到水温的些微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的增幅跌入谷底,“三农”问题日趋严峻,此时的水温也临近“冰点”。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却大大加速,一些城市掀起了“造高楼、修大路、建广场”的热潮,甚至在少数地方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把真实的、虚假的乃至仍在计划中的“经济增长”都迫不及待地装扮到脸面上……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逐渐调整财政结构,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近年来,中央财政“破天荒”地开始给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每人投入10元钱,农业税的一再减免使农民逐年减轻了交“皇粮”的负担,粮食直补更是让农民第一次直接领到了“国家的钱”……“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达1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这三两枝“竹外桃花”是“春江水暖”的预兆,对此农民也能心领神会。因此,200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传来喜讯,粮食生产达到9600亿斤以上,比上年增产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255元,增长了约6个百分点。 然而,“三两枝”毕竟还只能算是春天的“先兆”,即使是2005年,相对于3万多亿元的国家财政收入,相对于2万多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资,中央财政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仅为293亿元,两相比较,差距实在太悬殊。 2006年,在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中注定了要成为大转折的一年。从1月1日开始,农业税被废止,有史以来广大农民彻底地不用交“皇粮”了。刚刚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 这三个“高于”同时意味着作为农村工作重点的“多予”:第一,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第二,要按照一定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第三,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第四,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第五,要用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配套支出…… 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应该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以来,是因为有了农民、农村、农业的付出,才会有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现在,当中国社会和政府的经济实力有了长足进步的时候,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使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也只有这样,国人希冀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才能成为现实。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