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需要新思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11:02 新京报

  农民富则国家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除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外,还要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这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指明了方向。

  要坚定不移地向非农产业、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城镇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的政策,“十五”期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平均每年增加442万人,2005年增加了564万人,全国共有10824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均年收入为10224元,非农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目前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总量达1.8亿以上,在2020年之前,平均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需要从农村中转移出来,任务还很重。同时,随着2006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劳动力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加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信息不充分,特别是一些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进城务工面临一系列市场和非市场的障碍。因此,转移农村劳动力需要下更大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些人担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会加剧城市失业。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这种观点都是不对的。从理论上来讲,在劳动力自由转移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取决于该国的总人口和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农业发展总体上是要挤出劳动力的,如果不想把失业人口隐蔽在农村,只有支持和鼓励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才能最终化解城乡就业压力。从实践上来看,城乡劳动力就业行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替代性比较弱,有计量分析表明,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规模的扩大并不是城镇失业规模扩大的原因,而城镇失业规模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要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意外收获。近年来,乡镇企业抓住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宏观环境,迎接各种挑战,加大了其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提高了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乡镇企业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社会贡献特别是对农民就业和增收的贡献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4180万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26%左右;2005年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劳动报酬达1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左右。此外,乡镇企业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一般占县域经济总量的70%左右。可以这么说,乡镇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乡镇企业要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突围”:从产业上来看,要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一些发展实践表明,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盲目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可能会遇到技术进步、资本可获得性、人才、管理等方面较大的挑战,在与城市工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一定要符合区域产业政策,依托靠近农村和联接城市的优势,主动参与产业的分工和协作,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等新兴产业。从空间上看,乡镇企业发展要从分散发展走向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导致运输成本高、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关联效应不强,特别是不能获得集中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市场信息、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外部效应。这是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既要选好产业,又要搞好空间布局,发挥聚集经济效益。

  加强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建设,构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载体

  从城市化的历史来看,城镇是所有城市发展的起点。从未来的城镇格局来看,县城和重点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结点,是城市和广大农村的联系桥梁。因此,加强这个级别的城镇建设,提高其人口、产业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对于搞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与进入大城市相比,农民进入这个级别的城镇,具有居住成本比较低、进入门槛不高、社会关系比较多、往返成本低等方面优势。因此,城镇往往成为农民转变为市民的第一站。其次,加强这个级别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有利于增强吸收大城市产业转移的能力,有利于凝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量,有利于经济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扩散,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人口在城乡、区域的合理配置。

  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关键是要“建得起”和“建得好”。“建得起”就是要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目前我们采取了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资金主要向中央、省级财政集中,县乡财政比较吃紧,主要是一种“吃饭”财政。数据显示,全国2800多个县(市)中,有三分之一的县面临财政赤字,乡镇财政更加困难。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更多地区的县级财政将出现更大的财政缺口,甚至“吃饭”财政也难以维持。因此,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深化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支持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但是面对财政资金供给和建设需求的巨大缺口,单纯依赖财政投入不太现实,应该从法律和政策上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工薪权,加大农民工的强制社保力度,设法让农民增收,同时放开户籍制度,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建得好”就是要完善县城和重点镇的功能。首先,增强产业发展功能,要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完善城镇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城镇对外联系的道路、通信、互联网等各种网络,降低与外界进行交易的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其次,强化就业功能,要着眼兴县富民,鼓励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各种创业活动,保护劳动者的各项权利。第三,完善居住功能,要不断降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门槛,加快人口城镇化步伐;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降低生活成本,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总之,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县城和重点镇的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其产业发展、就业和居住等功能,使其成为工业化、人口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成为广大农民就业增收、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

  □周天勇 胡锋(中共中央党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