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背后的恐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 13:03 第一财经日报 | |||||||||
我们时代最大的谜团是:为什么整体经济形势变得越来越平稳,而具体的产业则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连续不断出现问题,反映的恰恰也是这种单个产业的不稳定状况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且航空业、电信业、制药业以及大众传媒等其他行业,几乎也都面临类似局面。几乎每一周,都有一些大公司在裁员,要么是“精简”,要么是“结构调整
确有那么一群经济学家就此展开研究。而其中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理论——这个理论对我们的直觉提出了严重挑战——就认为,整体经济的稳定部分源于具体产业的不稳定,二者呈正比关系。当然,你的看法可能恰恰相反:随着具体产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整体经济形势应该也会变得越发不稳定才对啊。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纽约大学的经济学家迭戈·康明和托马斯·菲利朋认为,不同的产业可能会经历彼此之间毫无关联的景气周期,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同时涨落。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房屋、汽车以及农业等产业强劲增长之时,电脑、航空和化工业则有可能经历萧条期。 假设这一理论有些道理的话——看起来确乎有些道理——它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经济繁荣期依然会有那么多的疑虑存在。当美国人纷纷购进全平大彩电的时候,我们无法否认他们确实物质宽裕。但人们也需要从他们的雇主那里获得一点对于未来的信心——而正是在这些雇主这里,疑虑被几何级放大了,因为众多的企业和产业似乎遭到了邪恶力量的攻击。 大家都不难想到一些可能的原因,比如全球化、放松管制、国内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等。在其一系列的论文中,康明、菲利朋以及他们众多的同事均指出,对于大多数商业机构来说,其销售、利润以及雇用情况,在最近几十年里均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了。年度之间的波幅越来越大,这意味着产业的稳定性下降,竞争压力则急剧增加。一个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的统计数据是:1980年,一个在行业内位于前5名的企业,在为期5年的时间周期内,其丧失前5的位置的可能性仅有10%,到1998年,其丧失这一位置的可能性则升至25%。 由于普遍有种威胁感,所以公司经理们都调整了工资和雇用策略。1994年,波士顿学院的经济学家彼得·哥特夏克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罗伯特·莫菲特的研究表明,年度工资从上世纪80年代起波幅开始变大,用技术性比较强的措辞来说就是,平均工资上下的变量增多。现在,康明、美联储的艾瑞卡·格罗申和华胜惠悦(Watson W yatt W orld wid e)的拜斯·罗宾则将工资收入的变化同公司命运的波动挂起钩来。年成好的话,公司会将工资和待遇的盘子做大点;而年成不好的时候,盘子就要大大缩水。大约五分之四的美国大公司也对奖金、个人激励和股票期权等形式的员工收入下手。 类似对成本敏感的心理还导致更多裁员行为,甚至包括一些高级别的裁员。据美国劳务统计局(B u r e a u o f L a b o r S ta ti s ti c s)的报告显示,1983年,大约58%的45到49岁的男人已经为自己当前的雇主工作了10年甚至更久,但到了2004年,这一数据则是48%。所以毫不奇怪,尽管平均失业率相对较低,但大家都没有就业的安全感了。 这些趋势均在80年代出现或在此期间恶化,并非偶然。从1980年到1983年,美联储彻底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将其由12.5%下降至3.8%。通货膨胀使得竞争疲软,那些无能的经理人可以单纯地通过涨价来自欺欺人,由于大多数公司都在快速加价,所以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难以辨别好坏。而且通货膨胀会超过其他因素,主宰整个商业周期。一旦通货膨胀率下降,基于价格、新产品和科技的竞争就会增强。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文章开始我提出的谜团:为什么整体经济平稳而具体产业则极不稳定呢?答案是竞争。一个竞争性非常强的经济将会通过保持低通货膨胀率(其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同时打破各种产业的商业周期(而不是听任其不断累积并最终走向萧条期)来增强整体经济的稳定性。 但一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往往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当然也许这个问题会比前一个问题要小得多。举例来说,除了一些不具有可持续性的繁荣期,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那种昙花一现的繁荣期,否则的话,即使好年成也点缀着各种不安全、失望、失业、失约以及希望的破灭等等不好的情形。那些对整个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于我们个人可能恰恰相反,所以,我们将面临一个永恒的挑战,那就是要找到那些必要的社会保护,它既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同时又不至于阻碍必要的变革——尽管有时候变革相当痛苦。 (Latwp授权刊登长弓编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