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企业将成海外上市主力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10:21 《财经文摘》 | |||||||||
财经大势“展望2006”专辑之中国篇: 地方性企业将成海外上市主力军 下一轮IPO的主力将是中国地方性银行和自然资源公司
目前,全世界的投资银行家们正热切期盼着中国企业下一轮的首次公开募股(IPO)热潮的到来。此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2005年10月份在香港证交所挂牌上市。而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另外两家—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也准备2006年在香港上市。 Softbank??Investment??E2-Capital?投资银行业务部门负责人Ronald??Wan认为,下一轮IPO的主力是中国地方性银行和自然资源公司。他的预测是,首轮大规模上市将在未来12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在此之后,市场将聚焦于地方性企业。 但是,由于这些地方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它们必须首先扩大规模,以便在IPO中吸引跨境机构投资者的兴趣。根据中国政府的非正式规定,如果一家国有公司无法在本行业内数一数二,就被鼓励进行并购,以便在中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定扩大开放后与国际对手展开竞争。投资者当然对各自领域内数一数二的企业有兴趣,如果位居第二十位,就只能自怨自艾了。 全国性大企业是开路先锋 中国自5年前开始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步伐,开路先锋是石油和天然气巨头剥离的企业,紧随其后的是由电信企业和保险商剥离的公司。中国大型银行的海外上市步伐始于2005年6月份,当时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IPO。稍后建设银行在2005年10月份实现上市,筹资92亿美元,是2001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IPO,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中国银行准备2006年在香港上市,预计其IPO将筹资40亿至100亿美元。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可能将在之后进行。这两家银行及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将意味着中国企业大规模IPO达到顶峰,此后这种规模的IPO将有所放缓。民生银行在2005年已经将在香港的上市推迟两次。 地方性企业再掀热潮 目前,诸多小型银行正准备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广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市商业银行、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商业银行。从理论上来说,由于地区性商业银行在业务范围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具备一定的优势。它们不必遵从政府向表现不佳的国有企业发放贷款的要求。但小也有小的难处。 由于无法获得大型国有银行所具有的财政和政治资源,地区性商业银行倾向于进行避险操作。这意味着尽管很多中国地区性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低于国有银行,但如何发展是一个令其头痛的问题,扩大自身规模是当务之急,方式无非是吸引战略投资或并购。 应用前一种方法的例子包括:荷兰国际集团(ING)2005年收购北京银行19.9%的股权;澳新银行(Australia??&??New??Zealand??Banking??Group??Ltd.)前不久宣布,收购天津市商业银行19.9%的股权。外国投资者还对广东发展银行兴趣颇浓。 ?应用第二种方法的则是安徽和江苏的地方性银行。安徽省内的6家小型城市银行正进行合并,计划重组为一家名为徽商银行的实体,总资产超过人民币330亿元。江苏省内的10家银行将联合组成一家名为江苏银行的实体,总资产超过人民币800亿元。事实上,很多地区性银行的经济规模都不足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竞争,被迫首先与地区性竞争对手合并。 做大也是很多计划上市的省级自然资源企业面临的问题。与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样,很多自然资源企业都有意在上市前通过收购矿产或公司来扩大规模和规模经济。神华公司在2005年6月份的香港上市中筹资29.5亿美元。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则已经开始在本省内外展开收购矿产的步伐。 出处:道琼斯公司(Dow Jones)2005年12月22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