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治学之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16:02 财富时报

  文/杨 博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前景:2050年的中国将是一个中等发达社会,人均预期寿命逾80岁,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百分之百,人们可以自由合理流动,按2002年价格最低月薪超过1300美元,绝对贫困和童工率下降到零。

  这样的未来而且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对于共和国的公民来说,无疑是倍受鼓舞的。

  学界的声音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学界通常能够做到超越现实利益的种种纠葛,潜心于是非的本身,给忙碌的公众提供不带任何偏见与利益色彩的客观判断。

  值得关注的是,自从报告公开发布以来,支持、怀疑甚至质疑的声音此起彼落。这份报告带来的反响说明国人对于国家未来关注的程度在加强,而且说明国民对于未来不再是单纯的期待与盲目的追随。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理性的思考进入公民的社会生活有利于公民更加理性的履行自己对国家的义务。

  我们对于这份报告的关注与报告的内容甚至基本的观点都没有任何的关联,对于报告中美好得有点意想不到的结论我们不主张怀疑,哪怕是美丽的童话也存在不朽的价值,更何况,我们一直在期待。

  报告的反响说明民众的热情,而报告的产生就是学界努力的结果。

  对于中科院从事本课题研究的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是应该重视的,而且应该致以崇高的敬意。在整个社会包括学界治学之风极其躁动的今天,在人们已经习惯于被今天、明天或者昨天留下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的治学环境中,专家们已经把研究的脚步推进到了50年以后。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给公众提供的是一个伸手可及的理想中国、可以量化的美好未来,人们批评的理由甚至包括她调动了民众对于美好未来期待的热情,说专家们给人们在撰写“美丽的童话”。

  社会发展是复杂的,对于社会发展的预测同样只能在现实与过去的基础上对于发展趋势进行理性的逻辑推理,而不可否认,我们的专家对国家都怀着一腔赤子之情,在未来的描述上即便是增添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也是天经地义的。

  我们应该看到此报告产生过程的学术的精神,在报告中看不到任何哗众取宠的嫌疑与非学术的利益趋向。到了2050年,今天20岁的人已经是60岁,30岁的人已经70岁,那时候,现实社会的中坚力量已经年近古稀。可以肯定,专家们没有蛊惑或讨好中坚力量的嫌疑,对于那些2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言,他们还没有能力去思考40年以后的祖国,对于今天的预测甚至都不存在感激的心态,对于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的美好期待更加没有讨好现实社会的现实利益。

  一份没有明显利益趋向的报告虽然缺少了报告发布的现实意义,但至少从动机上来说是相对学术的。

  更何况,单纯从批评的角度,未来的发展具有许多不可预测性,任何的批评本身能够找到的也只能是想象的逻辑。

  唯一感到有些可以挑剔的东西,那就是,对于学术本身来说,推动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更能体现自己对于所处时代的使命感,对于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的研究热情如果用于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可能做出更加现实的贡献。

  如果我们能扎扎实实地解决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那么未来更值得期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