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制度创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15:53 《经济》杂志 | |||||||||
文/陈珏宇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千头万绪,但制度创新是关键。 中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就是一项浩大的制度创新行动。制度创新使得中国的经济连
在此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任何新型社会治理的模式,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 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主要实行的是正式制度的创新。对一个国家而言,科学技术、管理制度、组织模式、资本人才、商品信息都可以引进,但属于非正式制度的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东西是不可能引进的。我们可以在一夜之间改变正式制度,但我们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非正式制度。经过多年正式制度的改革,我们需要的是非正式制度的改革,这也正是制度创新的难点。 提到构建和谐社会,很多人认为那是我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中国人向来崇尚“和为贵”,“和气生财”等等,现在的“和”与过去崇尚的“和”是一脉相承。但是,我们对这两种“和”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两“和”的基础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传统文化的和谐特点是:以忠君为核心,形成严密的封建等级关系,以尊卑维系上下级之间的等级秩序与和谐;共同敬祖,以家族为核心,按长幼有序的原则维系家和的局面;以“三纲五常”为共同的价值准则,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这种以等级观念为核心,以人身依附为纽带,以不平等为基础的和谐观念并不是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 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经济伦理追求和谐的特点是:平等性。市场经济的经济平等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秩序存在的基本伦理条件;利益性。没有利益的诱导,人们就不会努力工作。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必将促进社会繁荣,社会利益就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自由性。市场经济的性质包含社会经济主体所应有的三大自由,生产决策自由,劳动者择业自由,消费者购买自由;竞争性。市场经济的职能就是竞争。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它择优汰劣,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公平性。在市场经济制度下,通过市场公平竞争、公平交易、用等量劳动、等量货币、等量商品在市场交换中获得等量权益。市场经济伦理体现的和谐,才是我们今天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是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统一考虑。我国实行的制度创新,更注重的是物质文明,而与此相适应的文化价值,经济伦理和道德规范则滞后于经济发展,这说明仅改革一种制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形成协调一致的经济体制,还必须进行多项配套制度创新,注重制度创新中的整体协调和综合配套,否则即使移植了最先进的制度也达不到效果。 非洲工业化的失败显然就是缺乏非正式制度的创新。20世纪中叶,尽管他们照搬西方工业化理论,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由于不能实行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更新,仍不能实现经济现代化。不仅如此,如果不能克服部落仇杀、战争、宗教等狭隘的观念,不要说经济发展、恐怕连基本生存也成问题。20世纪90年代卢旺达发生的种族大屠杀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层面诸多不和谐的深层原因之一是体制性原因。因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将是一个深刻的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制度创新过程。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克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弊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规范,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