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2005-2006过剩经济来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14:58 中国科技财富

  看到产能过剩,就会使人想到萧条、想到资源浪费、想到必须设置行业进入门槛、实行产能计划管制。其实,市场经济一定是相对过剩经济。

  2005年,《中国科技财富》三次提醒读者中国经济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第8期访谈经济学家王小鲁《产能过剩加剧通缩风险》;第10期访问经济学家王建《从消费品过剩到工业原材料过剩》;第11期文章《谁妨碍了我们消费》。

  岁末,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说:“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具体来看,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可是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有40%左右。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铜冶炼行业建设总能力205万吨,是2004年底的1.3倍,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远远超过当年国内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随着产能过剩,整个经济出现通缩迹象。在企业方面,随着产品价格的下降,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亏损面增加。2005年前三个季度,企业亏损额比前一年同期增加57%。在金融方面,银行已经全面存差,贷存比已经下降到70%。储蓄率居高不下,而且还在上升。随着债券价格上升,收益率急剧下降,银行短期拆借利率下降,货币的流动性在放缓。在市场需求方面,贸易顺差持续增加,进口需求不振,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经提高到接近70%, 国内消费品需求增速不高,全年通货膨胀率CPI估计不会超过2%。由于2002年-2004年中国投资增长连续三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而投资形成产能有一个大约5年左右的周期,因此2006年-2007年产能过剩的情况还会加剧。

  制度变革:从短缺到过剩

  从计划经济建立开始,中国就开始了短缺经济时期。在那个时期生活过的人不会忘记,市场上什么都短缺,从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耐用消费品到布匹、服装、粮食、肉类、鸡蛋、副食甚至火柴等日用品都需要票证才能买到。那时候最好干的工作是销售,最难干的是采购。

  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市场特征,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学界十分流行的一本书叫《短缺经济学》,其作者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分析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就是说企业亏损达到资不抵债的程度,企业就会倒闭。而在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预算约束,或者说是软化的,就是说企业无论亏损到什么程度,由于政府的“父爱”会给他注入新的资源,企业都不会倒闭。所以,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所需的投入很多,产出很少。企业经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争取投资,新的投资争取到了,马上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投资饥渴,必须要新的、更多的投资注入,所以,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呈现出“短缺经济”的特征。

  短缺经济时期整个社会的需求是个无底洞,无论有多少供给也满足不了需求。然而实际上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很低,消费品严重匮乏。整个社会处在一个为满足投资饥渴而周转的恶性循环中,炼钢是为了修铁路、修铁路是为了运煤、运煤是为了炼钢,体制低效率吞噬了社会资源。

  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首先,从农村包产到户开始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强化了企业的预算约束。企业能否生存逐渐靠从政府获得资源的能力转变到满足市场的能力。投入到企业的资金,无论是来自政府、私人、银行或外资,不再无声无息的消失,而是迅速转化为产能,这是中国告别短缺经济的根本原因。

  其次,政府对于经济管制逐渐放松,私人和民营企业不断可以进入原来受政府管制的各个领域。改革开放伊始,为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首先增加了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并且给出了这样一个预期:好好干,收入还会增加。压抑了30年的消费需求随着收入增加而一下子爆发出来,而社会产能却不能同比增加,政府也没有办法靠自己的能力满足产能的增加。政府每每遇到产能匮乏造成时采取的办法就是放弃管制,当时的口号就是“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要知道,中国有25000万个相当于企业的经济单位,比美国全国人口都多。这些经济体求富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随着管制的逐渐放弃,依次填平了各种产能缺口。

  从1978年到1996年,除铁路、汽车、电力这样仍然由政府管制的部门和石油这样资源约束的产业部门,基本上填平了供给缺口。实践证明,自由市场经济是增加供给的最佳途径。

  第三,中国的政府架构是世界上最适合满足产能增加的政府结构。地方政府就好像是一个集团公司,为了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地方政府在满足投资需求方面的效率奇高。这个效率高到让外资吃惊的程度。台湾电子电工公会评论说,在台湾获得一幅工业用地常常需要几年时间,而在大陆可能只需要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办齐各种手续。要知道,中国有2000多个县政府,就是有2000多个这样的集团公司。

  第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储蓄缺口,这要靠吸引外资来弥补。而中国政治在20多年中非常稳定、经济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广大,是跨国公司理想的投资场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吸引外国投资(FDI)近万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形成以全球之资财来满足扩充中国产能需要的局面,中国产能增加的速度岂能不快?

  第五,民营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建立了储蓄通往投资的直通车。到目前为止,民营资本投资占到全社会新增投资70%的水平,这部分投资不仅数量大,而且形成产能的效率高、时间短。

  中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填平供给缺口的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以电力装机容量为例,由于政府在90年代后期的不当管制,电力供应能力从2002年开始出现供给缺口,一些地方开始缺电,中国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电力建设高潮。2003年、2004年连续2年中国的电力新增装机容量超过每年5000万千瓦。电力投资规模大、建设期长、投资回收相对比较慢,过去是吸引外资的重点,现在对于中国投资家们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中国的产能扩充能力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中国告别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是中国20年来改革开放的必然成果。产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中国人民克勤克俭干出来的,永远告别短缺经济是中国人民的福祉。

  健康的经济都是产能相对过剩

  看到产能过剩,就会使人想到萧条、想到资源浪费、想到必须设置行业进入门槛、实行产能计划管制。其实,市场经济一定是相对过剩经济。

  首先,什么叫产能就是一个大问题。比如,宝钢的产能和某县小钢厂的产能是不是一样的产能?是不是产能应该控制在那个小钢厂的开工能力也是百分之百的发挥为合适?是不是宝钢为保护小钢厂吨钢成本1000元的产能而不能扩充吨钢成本500元的产能?或者说成本1000元的产能是不是就应该过剩?

  其次,没有产能一定程度的过剩,就没有竞争。如果产品永远供不应求,厂商生产出来无论质次价高还是物美价廉一律都有用户的卡车等在门口拉走,谁愿费心思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第三,产能过剩是创新的源动力。如果没有产能过剩,就没有必要创新以重新获得竞争优势。

  所以,要求产能绝对等于需求的提法,就是计划经济的变种。

  但是,某些原因造成的产能过剩是应该避免的,比如,

  1、市场信号失真造成的产能过剩。

  2、不公平竞争造成的产能过剩。

  3、政府行为造成的产能过剩。

  这些恰恰是应该通过改革加以改善,应对产能过剩的局面,绝对不能走回头路。

  为什么供给没有创造需求

  产能过剩是相对于需求而言的。

  按萨伊定律:需求创造供给。如果供给也能够自然创造需求的话,怎么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呢?产能的产生就会创造需求,而且投资还会有乘数作用。比如,购买了装备就会给装备厂家提供销售和利润、支付工人工资而购买消费品,而工人的购买又为商业和消费品厂家提供了销售和利润,下游厂商完成的销售额和利润又会形成新的购买力和投资,为什么会有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产生呢?

  凯恩斯的分析指出,在完全市场经济中,供给=需求,投资=储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经济过剩危机呢?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呢?原因在于人们出于防卫、安全、方便等动机而有持有货币的偏好,造成了货币流动性陷阱,使需求小于供给。

  在《谁妨碍了我们消费》一文中,我们分析造成妨碍中国人民消费的几个主要原因,其中主要有:指导思想误差、公共福利不足、人民储蓄防卫需求过高、农民收入过低、城市化水平过低、贫富差距过大等原因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持币偏好,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这些原因使得中国的最终消费需求增速远远低于产能的增速,最终消费需求在GDP中的比例很低,而且越来越低,需求不振才是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总体说来,中国的产能过剩仍然是在低消费水平的情况下的产能过剩,而不是高消费水平下的产能过剩。

  公共产品和服务仍然是短缺经济

  虽然好像各个行业的产能表现出过剩的迹象,但是中国的公共产品仍然供给不足,之所以没有表现出价格上涨是由于价格管制。

  比如城市化水平很低,几亿农民根本享受不到城市生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还远不够普及、医疗服务水平仍然很低。在养老、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中国的人均水平仍然极低。

  中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偏低,在最近的国家统计局调整GDP数据后接近40%左右,而在调整前只有30%左右,这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极大。

  在产能过剩的局面下,可能是服务业发展的良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直接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制造业、服务业的繁荣。

  在产能过剩的局面下,资金会急于寻找出路,政府也会为鼓励就业而愿意资助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是投资第三产业的良机。

  坚持市场取向改革

  面对产能过剩的局面,主张设立各种产业进入门槛的呼声又甚嚣尘上,并且已经成为主流政策意见,这是非常令人担心的事情。

  如果因为产能过剩,采取临时的、对策性的行政手段控制产能,并不利于结构调整,反而会产生路径依赖。会给特殊的利益集团建立一个激励信号,他们以后也可以完全不顾市场信息胡乱地扩产、扩能,因为他们相信政府会采取措施保护他们。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加依赖政府的父爱,产生新的投资饥渴。

  我们的看法是,在产能过剩的局面下政府仍然应该秉持公平、公正、鼓励竞争的政策,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政府应该意识到,短缺经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政府的工作方向应该从约束需求、强化供给走向刺激需求、放弃供给管理。在降息、扩大财政投资等传统刺激需求手段都无法用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今天,更加考验政府的改革决心和能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8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