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临工集团的潜在风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10:15 红网 | |||||||||
据2月1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订单工业的特点是淡旺季明显。淡季时,厂子里的工人没活儿干闲待着;到了旺季,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又不够,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工厂,即使工人连夜加班,也不一定能按时完成订单。 这种情形催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即“临工”,也就是因为赶工需要被厂家临时雇用的工人们。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善华认为,“临工”和“临工集团”的出现,是民工理性选择的结果。 杨教授并没有对其“理性”的结论作出严密论证。我猜测,大概主要是“临工”们区别于普通工人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他们大都是行业内的熟练工,拥有较高的技术。而他们正是运用优势,跳出固定工厂,干起“临工”,获得了高于普通民工的报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临工”们不但理性,而且勇于改变自己,很有创新精神。 但是,就全局而言,笔者以为,仅用“理性”来描述“临工集团”的出现并不准确,反而容易模糊公众的认识。“临工”,说到底还是民工,而且是不固定与于某个工厂企业的民工。“临工集团”自身的组织结构也很松散。为了一笔临时订单,他们走到一起,成为一个集体,工程完成之后,一手交货、一手领钱,自行解散。他们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纯粹是一种私下行为,没有用工协议,没有劳动合同,与老板之间的报酬谈判、利益之争都是通过“临工头儿”进行的——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建筑市场的“包工头”——很显然,这意味着“临工”们在工资领取和各项劳动保障方面存在着不小的潜在风险。 民工们走出家门,打工挣钱,是要养家糊口的,他们的打工常常寄托着一家人生活希望。因此,当高报酬的工作希望出现在他们面前时,抓住机会是他们本能的反应。这个本能,可能使他们忘记机会背后的风险,或者说来不及考虑风险。在高报酬与高风险的博弈中,他们无法去考虑风险,选择“临工”与其说是理性,不如说更多的是无奈。 尽管,相对于其他民工,“临工”们可能是幸运的,也可能是令人羡慕的,他们凭借技术和勇气获得了更多的认同。但是,缺少了规范的劳务关系,除了预期的报酬,维系“临工集团”的只是感情因素,它们背后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中国正成为世界工厂,承担着越来越多为境外企业生产加工的任务。可以预见,“临工集团”必然还会进一步发展壮大。如何在群体出现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潜在风险并加以制度调节,规范它们的用工方式,当不是一个多余的考虑。无论如何,仅仅依靠个人感情支撑起的劳动合同关系,是行之不远的。 (稿源:红网) (作者:刘楚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